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
平台基地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12月被批准立项建设,并于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2009年2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郑强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13年9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第一轮评估;2014年6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郑强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20年1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第二轮评估;2020年10月,教育部任命李寒莹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万泰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重点实验室的定位为:瞄准国内外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前沿,建设成为理工结合、学科交叉、面向能源信息、人类健康、环境资源等方面需求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的上述方向形成明显优势,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并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力。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同时积极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急需的重大技术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实验室结合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以及化学、材料、生物等相关的学科特色及人才队伍的构成特点,提出以分子设计及可控聚合为基础、以功能高分子微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线、以构建和实现特定功能为目标,设立可控催化聚合、微结构与流变学、光电磁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和分离功能高分子五个研究方向。从功能高分子的源头—可控聚合方向寻求突破,探索新的可控聚合方法和机理,解决可控聚合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制备结构可控的新型功能高分子。从微结构和流变学角度研究其结构-性能关系,阐明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演化与生成及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建立功能构造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实现各种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并实现在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在于,立足于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以分子设计及可控聚合为基础、以功能高分子微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线、以构建和实现功能为目标,具有鲜明的理工结合的特点,已成为高分子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实验室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秀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包括中科院院士(1 人,沈之荃院士)、杰青(10 人,郑强教授、徐志康教授、高长有教授、计剑教授、高超教授、李寒莹教授、李昌治教授、伍广朋教授、吴子良教授、毛峥伟教授)、长江特聘(3 人,郑强教授、高长有教授、计剑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1 人,郑强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6 人,徐君庭教授、计剑教授、高超教授、王齐教授、宋义虎教授、邱利焱教授)和优青(10人,李寒莹教授、杜滨阳教授、马列教授、邱利焱教授、万灵书教授、李昌治教授、毛峥伟教授、刘建钊教授、金桥教授、许震研究员)。正式建成运行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达6.3亿以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0余篇,并应邀为Chemical Society Review、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等刊物撰写多篇综述,部分研究方向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实验室网页:http://tac.polymer.zju.edu.cn/msfkeylab/主 任: 李寒莹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万泰院士副主任: 邱利焱教授、吴子良教授、刘建钊教授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计 剑教授
浙江省新型吸附分离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11月经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发改委认定,2018年9月正式成立。实验室依托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浙江省中烟工业有限公司为共建单位。实验室使用面积超过6200平米,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超过4000万元。 实验室瞄准环境、工业生产中废污水处理、空气治理的重大共性需求,针对气体和液体吸附分离材料的共性基础科学技术问题,秉承“合作、开放、创新”的宗旨,开展新材料设计、合成、制备的系统研究。实验室同时面向产业需求,开发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品种,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基础研究、中试研究及产业化联动的全链条创新。实验室形成了材料合成与分析、水净化材料应用和气体吸附与净化材料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实验室现有固定编制人员40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2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志康教授,副主任为朱宝库教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精干科技队伍。自成立以来,实验室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发表包括《Science》 在内的研究论文近百篇,获得授权知识产权近百项。实验室积极推动与省内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与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实验室与宁波水艺集团、浙江信纳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开发高性能纳滤膜产品,成果进入工信部“生物医用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产品名录。实验室积极发挥技术服务辐射功能,建立了“浙江省新型吸附分离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云 平台和“吸附分离材料成果推广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发展和升级。
建设背景高分子健康材料和技术是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关键之一,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环境保护和水安全等方面起关键作用。本基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高分子健康材料和技术,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在高分子分离膜材料、高分子生物材料、柔性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合作伙伴本基地目前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巴黎高科、德国马克思 普朗克研究所、拜罗伊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埃及开罗大学等海外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汇聚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Andrew Geim教授、Jean-Pierre Sauvage教授、10位海外院士在内的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合作成果与外方团队合作开设全英文课程4门、双语课程2门;联合举办年度暑期学校;年均学术报告30场。迄今已发表高水平国际合作论文300余篇。多项创新成果已在国内水处理、医疗器械等领域龙头企业实现产品转化,广销一带一路国家,单个专利转让最高974万元。合作研究受到科技部政府间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4项)、国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支持。学校支持浙江大学通过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国际顶尖高校合作交流资助计划、海外一流伙伴计划、双一流计划等提供经费支持逾1500万元、功能高分子国际中心等场地逾5000平方米。
实验室概况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共同作为依托单位组建。实验室固定人员共158人,主任为王林风研究员,张锁江院士和应汉杰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实验室的浙江大学部分依托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开展工作,位于海宁市鹃湖科技城,现有6000m2实验室,固定成员22人,主要承担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两个方向的任务,张兴宏教授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标定位实验室面向国家能源安全、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物基液体运输燃料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纤维乙醇技术升级迭代及产业化、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等研究,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独立以及生物基运输燃料前沿技术引领提供坚强科技支撑。方向一秸秆纤维乙醇技术升级迭代及产业化示范方向二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方向三二氧化碳基共聚物技术升级迭代及产业化方向四生物基运输燃料碳排放评价体系重要成果开创了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先河,完成了全国首批30万吨/年燃料乙醇试点工程,建立了国内首台套万吨级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日产50万立方生物甲烷工程及配套热电联产工程,为国家农村能源革命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和示范。国内最早进行了CO2共聚的产业化实践,基于浙江大学CO2共聚技术,建成了首套千吨级的高活性CO2基共聚物生产线,形成了国际领先的CO2共聚产业化技术,为构建完整的生物炼制循环经济产业链提供了技术耦合新示范。
浙江大学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徐又一教授、陈欢林教授和高从堦教授等前辈于2001年倡议创建,2004年完成建设和验收。中心成立以来,依托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等部门,面向饮用水安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海洋资源利用、医疗健康能源、工业分离等行业重大需求,围绕“膜材料与水处理”共性科学、技术、工程问题,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根据膜材料和水处理学科的关键共性科学、技术和工程内涵,围绕反渗透膜材料及水处理应用、纳滤膜材料及水处理应用、超微滤膜材料与水处理应用、专用功能膜材料与应用等四个方向,开展科学、技术和工程化的研究。目前,中心拥有研究人员规模超过100人,拥有试验场地5000余平方米,建有中试基地12个,大型仪器设备50余套。中心作为中国膜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及其医药生物用膜专业委员会的依托单位,浙江省膜学会及浙江省膜产业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以及膜科学与技术亚洲大学联盟成员,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分离功能膜材料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心。20年来,膜中心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任务15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25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重点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6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0项(其中转移转化1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培养研究生300余名,主办/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未来,中心将坚持面向国家环保、健康、工业技术升级、“双碳”愿景、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能力提升等战略目标和新需求,根据膜科学技术和水处理学科的关键共性科学、技术和工程内涵,继续围绕反渗透膜材料及水处理应用、纳滤膜材料及水处理应用、超微滤膜材料与水处理应用、专用功能膜材料与应用等四个方向,开展科学、技术和工程化的多层级、多方向、多目标的创新性研究,继续推动膜与水处理等方向的人才、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发展。中心主任:侯立安院士副主任 : 朱宝库教授 张林教授中心秘书:郭毅老师
联合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定位针对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策略,定位先进材料领域,以合作研发和优势资源互补为主,建立实体联合实验室。“聚焦”较为成熟的生物医用材料全链条国际合作模式,优势互补,突破具有组织再生功能的组合医疗器械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新型植介入材料的创新能力;建立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互联共赢”模式,促进在海洋、能源和生命健康相关材料领域的技术对接和产业转化,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规划;共建以点带面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辐射”欧盟和葡语系国家,助推外交和对外科技合作,推进双方先进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能力。合作双方机构的实力和影响力联合实验室中方牵头单位为浙江大学,外方合作单位依托“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包括波尔图大学、新里斯本大学、科因布拉大学、米纽大学、阿威罗大学、马德拉大学、里斯本大学参与的实体联盟。2013年2月28日,由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支持建设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正式落户浙江大学。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与时任葡萄牙教育科学部部长努诺·克拉托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在中葡两国政府的关心下,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已先后在中葡两国成功举办了三届中葡先进材料创新论坛,建立了中葡双方包括12所大学,6家研究所和8家企业在内的联合研究网络。促成了浙江省科技厅与葡萄牙中部大省(CCDRC)签订了双边区域科技合作协议。2018年11月,时任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阁下专程访问中心,并高度评价本中心为中葡科技合作的旗帜项目,实现了促进双边科技交流、联合创新研究和产业技术转化的发展模式。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访葡期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习主席访问葡萄牙:创新中心主推科技合作”,集中报道了中葡先进材料中心的系列成果,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框架合作的重要纽带。中心也成为2019年9月12日王志刚部长访问葡萄牙期间,中葡科技合作联委会第9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成为会议纪要中重点推进的关键领域之一。在此基础上,2020年9月获批国家科技部第二批“一路一带”实体联合实验室-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020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以中葡合作为基础,辐射欧盟和葡语系国家,共同聚焦互利共赢的先进材料技术领域,以合作研发和优势资源互补为主,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对于提升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更好地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