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像矗立承风骨,文集刊行启后学。2025年10月18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杨士林先生塑像揭幕暨纪念文集发布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举行。这场庄重的仪式,既是对杨士林先生的深情追思,更是对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崇高致敬与庄严传承。先生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与奖掖后学的师者风范,将永远激励代代高分子学人砥砺前行,薪火永传。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出席并讲话,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李志波致辞。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张泽、杨万泰、杨德仁、叶志镇、任其龙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院士,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黄先海,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朱荫湄,浙江大学老领导陈子辰、郑强、王玉芝,兄弟高校老领导吴光国、陈建勇、蒋涛、汪联辉,浙江省科协二级巡视员王央杰,杨士林先生家属代表杨益、杨赛,以及兄弟高校嘉宾、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活动由高分子系党委书记陈素珊主持。
仪式伊始,全场来宾共同观看了杨士林先生纪念短片,一幕幕珍贵影像勾勒出先生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先生将七十载光阴奉献给浙大,在烯烃配位聚合等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一生恪守“求是”精神,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品格,至今仍深深滋养与启迪着后辈学人。
任少波指出,杨士林先生是乐教爱生的大先生、享誉盛名的科学家、富有远见的教育家,不仅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上成就斐然,更以其正直谦逊、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人格风范,为所有科教工作者树立了为学为人为师的榜样。他表示,杨士林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风骨长存,学术薪火不辍。我们要学习和传承先生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发展好先生开创和热爱的事业;我们要将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走在前列的不竭动力,心怀“国之大者”,扎实立德树人,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其凤表示,杨士林先生深耕高分子化学与材料领域,为我国高分子材料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搭建了关键桥梁,其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科研实践,为高分子学科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愿杨士林先生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不断推动我国乃至世界高分子学科的进步,也祝愿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在传承中续写新的辉煌。

  李志波表示,杨士林先生是我国高分子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他所彰显的学术高度、所践行的匠心育人、所秉持的家国情怀早已超越单一学科的边界,成为激励整个化学领域同仁坚定前行的精神灯塔。愿杨士林先生的塑像激励浙大学者、化学界同仁追求真理、勇担使命,祝愿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再创辉煌,为我国化学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郑强在致辞中动情表示:“今日我们齐聚于此,是为了向一位‘伟大的、爱国的、纯粹的’学者致敬。”他回忆道,杨士林先生在中国化学界被誉为“最老实做学问”的典范,是学界公认的大家。他特别强调,浙大高分子系作为全国罕有的以二级学科独立建系的单位,其发展离不开杨先生在艰难时期的开创性贡献。最后,他饱含深情地总结——杨士林先生的精神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与荣耀,值得后世永远景仰与传承。

  与会领导、专家与杨士林先生家属代表为塑像揭幕。红色帷幕徐徐滑落,一座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倾心创作的塑像庄重呈现。这座塑像传神刻画出杨士林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期的形象——面容睿智儒雅,目光深邃温润,既凝聚了一代科学家探索真知的沉静与专注,又洋溢着一位教育家春风化雨的亲和与从容。这一刻,先生的风骨与精神,仿佛穿越时空,与在场的每一位后学进行着无声而深沉的对话。

  紧接着举行了“昔言求是,蔚然成林”《杨士林先生纪念文集》发布暨授书仪式。文集的编纂工作始于2012年,历时十余载精心打磨,于今年终告完成,书中不仅收录了当时93岁高龄的杨士林先生珍贵的口述史料,更汇聚了众多同仁与弟子的深情回忆。尤为令人动容的是,9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先生为文集题辞“宗师风范,山高水长”,精辟概括了杨士林先生为学、为师、为人的崇高境界。副校长吴健及相关专家学者、退休教师代表为青年学生授予纪念文集,勉励后学延续先生之志,传承“求是”薪火。

  为传承杨士林先生的崇高精神,浙江大学于2009年设立“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杨士林奖学金”项目,十六载春华秋实,这份荣誉已嘉奖并激励了六十余位优秀学子砥砺前行。本次仪式上,杨士林先生家属秉承先生遗志,慷慨续力捐赠,让这份写着先生名字的育人事业得以赓续绵延。现场,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为杨益、杨赛两位家属代表颁发了“杨士林基金项目”捐赠证书及铭谢牌。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李卫华教授作为兄弟院系代表致辞。他提到,杨士林先生与复旦大学的于同隐先生,抗战西迁时坚守学术,分别创立两校高分子学科,共同参与1979 年首次中美双边高分子讨论会,并携手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相关章节。2008年时,92岁的于同隐先生专程赴杭为杨士林先生祝寿,这段情谊源于共同学术追求与相契品格。李卫华期待两校学科承此厚谊,共谱中国高分子事业新篇。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毛峥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杨士林先生的精神已深深融入学系的发展血脉。全系秉承先生“教学为本,筑牢根基”的教诲,坚持立德树人,推动高层次人才全员授课。三十余年来培养国家级人才70余位,现有专任教师中国家级人才占比58%。近三年,年均到校科研经费超亿元。他强调,全系师生将以先生塑像为精神指引,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行。

仪式最后,杨赛先生代表家属向活动组织者、雕塑家及所有来宾表达了诚挚感谢。他深情追忆往昔,一位治学严谨、谦逊自律的学者形象与一位教导子女“自强不息”的严慈父亲形象交织浮现。他动情地分享道,最令先生欣慰的,莫过于他对化学的毕生热爱与科学精神,已在家族第三代身上悄然生根、绵延赓续。这番朴实而真挚的讲述,让在场所有人深切感受到杨士林先生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与家风传承。 时值浙江大学建校128周年暨高分子系建系33周年,我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尊塑像的落成、一部文集的发布,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塑像无言,屹立成永恒的师者风范;文集有声,流淌出不息的学术血脉。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奋斗是最好的纪念,杨士林先生毕生践行的“求是”精神,已深深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并将随他们走向四方,在课堂、在实验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蔚然成林。 仪式虽有终章,但传承永无终点。展望未来,浙大高分子学科必将承先生之志,启时代新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奋勇攀登,让“求是创新”的薪火,照亮更多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