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起,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红色实践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中国梦——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为主题,以参观红色实践基地为主要方式,深入学习早期中国革命党人的奋斗史。沿着历史的时间轴,一步步地找寻着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的闪光之处。社会实践团的三名成员开展为期两天的寻访,对三处历史彼此交融的纪念馆进行了详细的参观。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因此位于鸡笼山西北的浙江省辛亥革命纪念馆也成为这次寻访的第一站。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辛亥革命烈士墓群之后。早晨初入陵园,恰逢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地面上布满青苔。天空的浅灰色、地砖的青绿色和墓碑的黑色交织在一起,凝重的气氛更加浓烈。主路两旁矗立着烈士的雕像,而正中央则是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国魂不死”四个大字。同行的三人对这纪念碑深鞠一躬,向着纪念馆走去。也许是因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地处偏僻,或是适逢雨季,纪念馆里除了我们三人,并没有其他人。纪念馆虽然小但不显逼仄,回廊式的布局紧凑且别致。纪念馆通过“钱江涌起革命潮”、“光复会的成立”、“光复会皖浙起义”、“辛亥年浙江光复”、“为建设和保卫共和而奋斗”五大部分,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上这一段闪耀着血与火的战斗篇章。不到三十分钟,我们就将信息尽数浏览完毕,这远比我们想象中快的多。走出场馆后,我们在陵园里逗留片刻,抚摸着雕像和爬着青苔的碑文,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厚重感。这或许就是血与泪、枪与火的革命历史铭刻的深深印记。
走下鸡笼山,我们匆匆前往这次寻访之旅的第二站——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这是继辛亥革命之后,对于杭州来说意义颇为重大的地方。1922年9月,中共杭州小组在这里成立,而这个地方在浙江的党史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辛亥革命纪念馆不同,这里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设备,结合江南民居之优势、党小组自身特点,在设计基调及造型把握上融合了“钱塘江潮”和党小组的严谨性。“潮起钱塘”展厅以“钱塘江水”的木格栅结合玻璃展示框,营造出气势恢宏的场景;中心五角星造型结合杭州地图,塑造空间的星光视觉效果;椭圆形装置台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书,与墙面图板动静呼应。“星火钱塘”展厅则以“钱塘江水”蜿蜒至顶部,暗藏照明,以增强空间韵律感。展厅正墙运用艺术手法,演绎了当年皮市巷3号的历史情景,并设置了开会人员蜡像,使参观者能更直观了解事件情况。这里给我们的感受少了一分历史的厚重感却多了两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音乐与影像带来的是展柜陈列所无法带来的冲击感,假如说辛亥革命纪念馆给我们带来的是革命道路的曲折与历史使命的沉重,那么这里给我们的是直接的革命热情的冲击!这正是象征着浙江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刚刚起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浙江的推进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次日,我们启程前往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一路上,层层而上的石阶,相伴着苍松翠柏,除了庄严肃穆,我想不到能用其他什么词去形容。默然的阶梯,引领着我们继续探索,不由自主。一路上的碑文,无处不在。一句句话语,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先辈们的希望,若我们不思进取,停滞不前,情何以堪?“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这样一句叮咛,警示着我们不忘曾经的奋斗,铭记过往的心酸。拾阶而上,看到了许多与我们一样前往纪念馆的人群,精神矍铄的老人、活奔乱跳的孩子,导游带队的旅团。跟随着这些人群,我们走进纪念馆主馆。纪念馆的采用纵横交错的框架构造法,纵向以时间为序,分为“南湖红船与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的浙江”、“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时期的浙江”、“土地革命的风暴——土地革命时期的浙江”、“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抗日战争时期的浙江”、“走向解放之路——解放战争时期的浙 江”等五个部分;横向以各个阶段具有全国影响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重点,加以突出强化。在参观期间,我们还向参观的人群发放了《关于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的调查》的问卷,直至下午闭馆前才离开。
日暮西山,这次的红色寻访之旅照计划就此结束。两天时间,三个纪念场馆,三名成员,十二个小时的奔走,就这样告一段落。旅程中,我们看到了孙中山的梦、秋瑾的梦、陶成章的梦、徐锡麟的梦、中共杭州小组的梦以及在1911年之后一百零三年来发照耀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梦。这些梦,一直在继续着。这或许就是我们一直在找寻的“中国梦”。
高分子系暑期赴杭州红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团 201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