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学校关于加强大学生学习历史使命感的号召,实践队三人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前往上海红色基地进行红色寻访活动。在实践期间,实践队分别参观了宋庆龄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陵园,一大会址,真切的感受到了建党之初的艰难,革命前辈的牺牲之大,以及建成中国的开天辟地的气势。这无疑对实践队的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首先是宋庆龄陵园,一进入陵园,实践队首先看到的就是纪念馆。沿着馆中的展板一块块看下去,实践队仿佛看到了国母伟大的一生。可以说宋庆龄夫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我没有看到任何的私心,只有对国家,对家人的奉献之情。尽管由于选择的政治路线不同,她和自己的家人并不能随意相见,但她心中的思念之情并没有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淡化,反而越来越沉淀。而她作为国母,更是努力营造一个大国的形象,不论是她广泛结交国际友人还是积极参与国际行动,都体现出了她为国家努力奉献的心情。
休息了一天之后,实践队前往了龙华烈士陵园。在陵园外围远望,可以看见一排修建的极为有层次感的松树,将陵园衬托除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向里走可以看到逐渐向上延展的台阶,而烈士陵园纪念馆就建立在最顶端。整个陵园外围带给实践队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洁和大气磅礴,这是很符合陵园的定位的。走进陵园内部,实践队看到了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步步走来遍地鲜血。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的,实践队现在的成果是建立在先辈们的白骨上的,在展厅内用于铺地的鹅卵石就是想提醒实践队这一路走来的坎坷。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在不同的年龄段去分别看看烈士陵园,每一次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带来的感悟都是逐渐加深的。而在纪念馆的后面,就是陵园主体了,实践队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那一块块密密麻麻的石碑是烈士的墓碑,知道经过提醒之后才反应过来这就是600多块的墓碑。当时心中的震惊之情难以言表。
最后一个红色基地是一大会址,坐落于繁华的市中心。一大会址是一栋极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九十几年前的七月,正是在这儿,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在此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惊天动地的大事预示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时也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指导了后续的工作。而我们想到当时的党员人数仅53人,再到现今的八千万党员,不禁感慨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数十年间,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革命,致力于新中国建设之中。让我不禁感慨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陈列室中陈列着无数的珍贵历史材料,从清朝的青铜炮,到革命先辈的珍贵旧照,再到嘉兴南湖的舟船模型,纪念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的胜利,再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诞生。展品之丰、之珍贵,使游客无不驻足,他们眼中无不流露出对历史的尊重,对党的敬仰。而其中更有较为珍贵的文字类文物,例如《共产党宣言》,秋瑾烈士的《光复军军制稿》以及《资政新篇》等,拜读之时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之感。在参观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小学生以及孩童。90后,乃至00后都有机会能够见到立体的,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得到,这深刻证明了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开放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它可以感染一代代的人。
经过这次的红色教育,实践队收获颇丰。
高分子系赴上海市红色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团
201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