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首页  新闻动态  以前
  • 石墨烯/金属纳米微粒的细胞内浓度和细胞毒性的定量研究

    2014-07-01

        金属纳米微粒(如金或银纳米微粒)常被用来与石墨烯复合,以增强石墨烯(GO)的性能。但是其细胞内吞,尤其是绝对胞吞量不清楚,不利于阐明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和产生的后果。因此本课题组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合作,使用粒子束显微镜IBM这一新技术研究了A549细胞和HepG2细胞对GO/Au和GO/Ag复合物的胞吞过程。将该方法与经典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比较,发现IBM技术由于可区分细胞膜上吸附的微粒和细胞内的微粒,所得结果较小。在此基础上,发现GO/金属纳米微粒复合物较游离的金属纳米微粒更易被细胞内吞,从而导致细胞内金属元素浓度较高,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这一研究发展了定量研究细胞吞噬金属基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并据此更好地研究相应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 题为“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graphene/noble metal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and their cytotoxicity”的论文在纳米材料领域核心期刊Nanoscale (SCI Impact factor:6.233)上发表。     Xiangyan Zhou, Marco Dorn, Jürgen Vogt, Daniel Spemann, Wei Yu, Zhengwei Mao,* Irina Estrela-Lopis, Edwin Donath and Changyou Gao.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graphene/noble metal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and their cytotoxicity. Nanoscale, 2014, DOI: 10.1039/C4NR01763C                      

  •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刷表面酶的固定化

    2014-07-10

        酶的固定化有利于其活性的维持,稳定性的增加。在本研究中,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共聚物接枝到玻璃表面上,形成嵌段结构共聚物刷PHEMA-b-P(HEMA-co-GMA)。分别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和椭圆偏振光谱跟踪了聚合过程的质量和厚度变化。酶固定前后的表面化学组成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分析。酶固定的质量、厚度和酶活性可以通过调节引发剂的反应时间、单体比例和聚合时间控制。表面固定溶菌酶后的抗菌活性和稳定性通过对细菌的死活荧光染色和溶菌实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刷能有效固定溶菌酶并增加其稳定性。材料表面的溶菌酶在4oC储存30天后仍能维持大部分活性。     题为“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 on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and Glycid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Brushes”的论文发表于期刊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IF: 4.572)上。 Tanchen Ren, Zhengwei Mao*, Sergio Enrique Moya, Changyou Gao*,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 on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d and glycid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brushes,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2014. DOI: 10.1002/asia.201402150.

  • 记课题组老师参加欧洲材料学会学术年会

    2014-09-12

        ESB2014是欧洲材料学会的第26届学术年会,是欧洲生物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术会议。2014年8月31日至9月3日,ESB2014在英国利物浦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本课题组的高长有教授和毛峥伟副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     高长有教授作了题为“Swelling Gradients of Multilayers Mediate Directional Cell Migration”的报告,介绍了本课题组在梯度材料设计和调控细胞迁移方面的工作进展,获得了高度评价。毛峥伟副教授作了题为“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Dominate Cellular Uptake and Subsequent Influences on Cell Functions”的报告。     除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我们还对明年4月将在中国杭州举办的第5届中-欧生物材料大会(The 5th China-Europe Symposium on Biomaterial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CESB2015)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中-欧生物材料大会是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和欧洲生物材料学会主办的系列国际会议,对于推动中国和欧洲在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合作有重要的影响。高长有教授作为CESB2015的组委会主席在大会闭幕式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向欧洲生物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发出盛情邀请,获得了高度评价和积极的响应。      

  • 之江科学论坛--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

    2014-09-12

    点击下载: 附件1:Abstrat Template 附件2:Registration Form-2014  

  • 祝贺邢东明、任探琛和王海生同学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2014-09-17

        2014年9月12日14时,我组邢东明、任探琛和王海生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进行。邢东明、任探琛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邀请了高分子系主任徐志康教授作为主席,华东理工大学郎美东教授,上海华谊技术研究院张春雷研究员,高长有教授和马列教授作为委员。王海生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同样邀请了徐志康教授作为主席,郎美东教授和张春雷研究员作为委员。三位同学依次就其研究生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邢东明同学主要开展了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和功能研究。(1)合成了侧基含马来酰亚胺基团的碳酸酯与丙交酯的共聚物,通过巯基与马来酰亚胺之间的Michael加成反应温和高效地接枝多肽分子CQAASIKVAV,促进了PC12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和神经轴突生长;(2)合成了侧基含生物活性基团-乙酰胆碱的可降解聚(丙交酯-碳酸酯)材料,增强了PC12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和轴突生长;(3)合成了呋喃和多肽改性的透明质酸衍生物,以双端马来酰亚胺化的聚乙二醇交联获得了模量和生物活性分子含量可调的水凝胶材料,提高了PC12细胞粘附和轴突生长。     任探琛同学的论文研究了表面聚合物刷梯度的构建方法以及细胞在梯度表面的迁移行为,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利用表面ATRP技术制备了亲水性聚合物PHEMA的分子量(厚度)梯度,控制细胞定向迁移;(2)利用亲水聚合物和特异性多肽的互补密度梯度,实现了细胞的选择性定向迁移。     王海生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分解组装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制备各种结构的纳米材料。利用酰腙键和芘酯键作为连接基团,合成了两种以芘为悬吊基团的pH响应性和光响应性两亲性共聚物,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研究了所得共聚物的分解自组装过程。     三位同学答辩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回答问题准确,获到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各位专家就他们的论文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答辩委员会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三位同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祝贺三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望各位同学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创造佳绩!  

  • 毕业感言

    2014-10-13

    邢东明 首先祝贺自己终于毕业!在四年的博士生涯中,得到高老师、马老师以及课题组其他老师和同学的辛勤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特别感谢!高老师的指导不仅体现在课题研究工作的设计、开展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科研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年来,与课题组的同学朝夕相处并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关心,在此也表示感谢!平时与大家的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激发灵感,而且可以排解实验进展不顺时的郁闷心情。 下面谈谈自己科研工作的一些体会:多看文献、多思考、多讨论以及多做实验。 我们应广泛的阅读文献,了解相关工作的进展,关注同行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记录和积累,通过自己思考,与老师、同学沟通讨论,这样能够更好的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凝练,对自己目前开展的工作的创新性有一定的把握,而且更容易形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想法。 合成实验的开展对于我们课题组创新性材料的合成以及后续实验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们更应该首先确定合成的目标以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合成操作、基本反应的掌握以及经验的积累是工作的前提,虽然过程中可能涉及到有机溶剂、繁琐的操作,但我觉得大家不应惧怕,在保证操作安全的情况下勇于尝试,积累经验。 具有一定的工作进展时,大家更应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和讨论。课题组的高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已经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凡的经验,对于课题的进一步发展更有敏锐的眼光,因而与导师的交流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研究工作的深度和系统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自己科研工作的一些体会,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希望其他同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并引以为戒。本人在高老师和马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老师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牢记导师的指导,努力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再次感谢高老师和马老师的培养! 任探琛 非常庆幸自己有机会在高老师课题组读博。临此毕业之际,我首先要表达的就是感谢。在读博的五年里,高老师不但在学术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鼓励,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帮助。在科研上,高老师一直以把握大方向,解决真问题的方式指导我们,使得我们在科研的自主性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同时,又能在遇到问题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高老师指导学生也很有耐心,在我一年级实验长期没有成效时,高老师从来不曾打击我,一直为我找原因,给我鼓励;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高老师更是从不吝啬,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正是凭借高老师给予的充分信任和鼓励、物质上提供的完备平台,相关研究才得以顺利开展。     在组里,毛峥伟老师是我的具体分管老师。他平时对我们的指导更是细致入微,甚至亲自带领我们做实验。生活中,毛老师也凡事为学生考虑,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在我心里,毛老师亦师亦友。 课题组的马列老师、仝维鋆老师、马春燕老师也都非常nice,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提供过许多帮助。 此外,实验室的同学、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都是我实验室工作和生活当中的亲密伙伴。在五年里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父母、室友甚至男朋友都长得多,他们的陪伴让五年的研究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并且在我的研究完成过程中都给予过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会无私地伸出双手。 经过五年的努力,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实验室同学的协助下,我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想上变得更加理性了,看问题比以前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不再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就算是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也能够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个人觉得,读博最大的进步,就是学会了用博士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另一个进步是心理上的,由以前稍微受到打击或者批评就掉眼泪的小姑娘,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成长为一位内心强大的女汉子,遇到困难,不再那么伤心难过,而是奋发解决。最后一个进步是学术科研方面的,由一名青涩的本科毕业生成长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的博士。 最后想说下读博的经验教训,希望师弟师妹引以为戒。首先是自己开始时思考得不够,前两年半基本都在埋头苦干,忽略了抬头看路,因此做的工作缺乏创新性,因此 希望大家能从一开始就养成多思考的习惯;第二是自己不够坚持,在体系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着换体系,而不是更多地想着如何解决,这样很难做出高水平的工作;第三是遇到问题喜欢自己瞎琢磨,没有及时跟老师沟通,耽误了不少时间;第四是运动得太少,导致自己身体素质有所下降,所以大家一定要适当运动,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在组里读博五年,它必然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祝课题组越来越好,师弟师妹们多发牛文章! 王海生 三年前,刚考上浙大时,我非常开心,因为自己终于圆了高中梦。而如今即将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我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回想过往,还记得刚来高组时,自己最大的感触是这里实验条件的优越,给我在科研上提供了足够的探索空间。最初的自己,对科研基本一无所知,而高老师传授的科研心得,对我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在实验设计上,高老师及时纠正了我的畏难情绪,让我从合成一点点做起,为此我来到了冬凉夏暖的教八711,虽然刚开始吃了不少苦头,但如今却很欣慰自己在合成方面的成长,在此真的非常感谢高老师的培养。在性格上,我一向比较鲁莽,为此给高老师添了不少麻烦,但我很庆幸高老师从没和我计较过。在实验和生活上,也非常感谢马老师、仝老师和毛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关心。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很喜欢攻克困难时的那种感觉,而自己也渐渐对科研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我很庆幸高组是一个大组,三年来和同学们可谓是朝夕相处,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和这么多同学如此亲密地相处,在这里我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谢谢你们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关心,能够认识你们,我真的很幸福,愿友情长存。最后,我想说,这里给了我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和一群非常可爱的人,即使重新给我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来到浙大,来到高组。

  • 2014课题组合照

    2014-10-14

  • 李鹏博士学术报告

    2014-10-15

  • 课题组成员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4-10-17

        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2014年上海市“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于2014年10月9-10日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举行。本次论坛邀请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领域的院士和知名学者如曹谊林,戴尅戎等作了前沿报告,并开展了研究生优秀论文宣讲与点评、评选优秀论文报告和优秀墙报奖等活动,对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为相关领域研究生们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学术联系,拓展学术视野,培育创新精神,提升科研能力。     本课题组代元坤,李陆艳,胡彬,吴赛,李秀媛五位同学参加了此次大会。     其中,代元坤同学作了题为“可用于软骨修复的纤维蛋白大孔支架的研究”的口头报告,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余四位同学作了相关研究课题的墙报展示。经过激烈的竞争和角逐,最终代元坤同学获得口头报告鼓励奖,胡彬同学获得优秀墙报奖。     通过本次大会,课题组展现了本组的优秀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扩大了在国内生物材料界的影响。

  • 之江科学论坛——第三轮通知

    2014-10-26

     

  • 课题组成员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2014-10-26

        10月23日上午,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学术论坛以“新纳米时代: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针对纳米科技大会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江雷院士带来了精彩报告——“从头开始的创新研究理念”。     本课题组邓君同学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做了了题为“手性修饰的纳米材料对蛋白吸附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的20分钟的口头报告,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优秀。     通过本次大会,课题组展现了本组的优秀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扩大了在国内纳米材料界的影响。

  • 研究所举办之江科学论坛——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上)

    2014-10-30

        十月的杭城早已渲染了浓郁的秋意,位于西湖边上的杨公堤更是金光熠熠,秋色连缀。10月28日-31日,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IFBM) 首次在中国杭州召开,美丽的杭城迎来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专家、老师、学生和企业代表们。此次研讨会与之江科学论坛相结合,重点围绕纳米生物材料与生物材料界面的专题开展。会议由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主办,由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浙江大学赞助。     此次会议围绕着纳米结构与胶体材料的制备与分析、药物传递材料与系统、检测与诊断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材料、生物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生物医用产品和生物相容性六个专题展开,设有多个分会场,为期3天的会议共有3个大会报告,49个Keynote报告,19个invited报告,共展出77张poster。     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主持大会,匹兹堡大学William R. Wagner教授致辞,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代表学校致辞,省科技厅副厅长致欢迎词,法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an-Marie Lehn代表本届科学委员会致辞并宣布会议正式开始。接着,Jean-Marie Lehn教授、四川大学的张兴栋院士和德国马普所Peter Fratzl教授分别作了题为“DYNAMIC MATERIALS: Towards Functional Adaptive Materials”、“Biomaterials for Inducing Tissue Regeneration: The New Era of Biomaterials”、“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bone – deformation, fracture, healing”的大会报告。     28日下午就Nanomaterials & Nanomedicine、Materia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Surface and interface of biomaterials三个分会场进行了学术探讨,报告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报告期间掌声络绎不绝,参会的同学、代表们热烈交流,讨论激烈。     让我们期待后面更精彩的报告!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召开讲座

    2014-10-30

        2014年10月29日晚,由我系主办的启真海外名师大讲堂之“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223会议室举行,林建华校长、沈家聪院士、高长有教授等出席了讲座。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an -Marie Lehn教授在热烈的掌声中开讲,从宇宙起源到物质形成,再到阐述生命的复杂与精彩,娓娓道来而又引人入胜。会后,老师同学们亦积极踊跃的提问,让Lehn教授充分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与好奇。

  • 研究所举办之江科学论坛——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下)

    2014-10-31

        为期3天的之江科学论坛——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于10月31日圆满落下帷幕。此次的研讨会非常成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作了很多精彩的报告,与会者在会上踊跃交流发言,会场气氛非常融洽、活跃,广泛地分享了国内外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促进了相关课题组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了所有参会人员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意识,充分达到了交流学术观点、繁荣学术文化的目的。     在闭幕仪式上,作为举办方的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诚挚地感谢了所有参与会议的老师和同学,同时也感谢了准备会议和组织会议的志愿者们。随后,匹兹堡大学William R. Wagner教授和法国化学家Jean-Marie Lean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总结并致闭幕辞。另外,会议评选了十位“优秀墙报”获得者,并由William R. Wagner教授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最后,高长有教授介绍了将于2015年4月4日-7日期间承办第5届中-欧生物材料大会的相关情况,并诚挚邀请了在场的所有专家学者们,相信明年4月又将是一次瞩目的学术盛典,预祝明年中-欧生物材料大会成功召开!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6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9/19 跳转到 

联系我们

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86号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同苑6幢338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绍兴研究院 滨江研究院 博慧生物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4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