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首页  新闻动态  以前
  • 关于发放2012-2013年度春夏学期课题组奖励的小结

    2013-09-09

        为了激励和调动课题组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组日常管理,根据课题组的规则,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对2012-2013年度春夏学期科研工作进展较大,平时工作勤奋或对课题组仪器管理有较大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     根据课题组规则,博士生邓君、邢东明、姜朋飞、张文博和硕士生张元洪、宋小雪、胡彬、刘小凡、李陆艳共九位同学获得优秀研究生奖励;博士生李博、于大海、佘书鹏、刘幸四位同学获得课题组特别贡献奖;全体博士因工作认真,学习刻苦,均获得博士奖励;全体同学均获得本学期营养费补助,并发放相应的仪器管理费。本学期共计发放研究生奖励55500元。     本学期有李承霖、崔晓靖等8位本科生进行毕设项目,李焕斌、陈毓明等13位本科生进行SRTP项目,多人在答辩中获得优秀。按照课题组规则,17位本科生获得津贴与奖励,共计9187.50元。     希望各位同学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大进步。    

  • 祝贺佘书鹏、于大海、刘幸和李博四位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3-09-13

         时值2013年9月10日教师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我组佘书鹏、于大海、刘幸和李博四位博士生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顺利进行。四位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邀请了高分子系徐志康教授作为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四处处长董建华、化工系申有青教授、生科院王金福教授、高分子系马列教授作为委员。会议开始,高长有老师代表我组全体师生祝答辩委员会委员教师节快乐,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四位同学依次就其研究生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佘书鹏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外场作用下聚电解质多层膜微胶囊的形变响应性,首先研究了球形聚电解质微胶囊在微流道中的形变与恢复;获得球形胶囊的基本流动性能后,制备了仿红细胞聚电解质微胶囊,这种微胶囊在狭窄毛细管中具有良好的形变恢复能力;最后研究了PAH/PSS微胶囊在含Ca2+的碱性溶液中的收缩行为,并推测和验证了发生收缩的机理。       于大海同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为PLGA胶体微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首先制备了包覆聚乙烯亚胺(PEI)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粒,研究微粒表面电荷对细胞胞吞和功能的影响,表面接枝适配体后的微粒在癌细胞中的胞吞量明显增大。之后分别制备具有氧化还原响应和pH响应的PLGA微粒体系,并针对微粒的胞内氧化还原响应和pH响应进行细致的研究。 刘幸同学将siRNA技术与再生医学材料相结合,针对皮肤修复瘢痕化难题,构建了一种在体外体内层次具有特异性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瘢痕形成的新型真皮替代物。发现TMC是一种有效的siRNA传递载体,对siRNA具有储存作用,可在体外3D培养中诱导成纤维细胞特异性下调TGF-1表达,戊二醛交联浓度更高的胶原膜siRNA传递效率更高。       李博同学针对聚(乳酸-乙醇酸)(PLGA)/纤维蛋白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复合软骨修复体系的不足,系统优化了其结构和性能,发现PLGA分子量的不同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显著影响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以聚氧乙烯-b-聚赖氨酸(PEO-b-PLL)和阳离子型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构建的复合体系,可促进软骨缺损的修复;并以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为模型,初步证明了优化后复合软骨修复体系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位同学答辩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受到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各位专家就他们的论文分别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答辩委员会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四位同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祝贺四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望各位同学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创造佳绩!        

  • 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前往西班牙交流学习

    2013-09-15

        2013年6月起,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李博被派往西班牙生物材料中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合作研究。在研究中心Sergio E. Moya老师的指导下,李博与Joseba Irigoyen Otamendi开展了合作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聚电解质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层层组装行为”进行。这一交流活动是在欧盟玛丽居里人才交流项目的资助下进行的。     在过去的两年中课题组已经派出了10名博士研究生对西班牙生物材料中心、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夏洛蒂医学院、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等欧盟合作方进行访问并开展合作研究,并且在接下来的3年中,还将派出6-8名博士研究生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西班牙生物材料中心、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这种交流,将给课题组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单位进行学习工作,并且体验欧罗巴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 欧洲科学院院士Helmuth Möhwald教授学术报告

    2013-09-18

  • 不同尺寸AuNP-COOH纳米粒子与人纤维蛋白原的分子相互作用

    2013-09-18

        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方面蛋白吸附可以影响材料的性能。 纤维蛋白原(Fg)与纳米粒子作用会导致蛋白折叠暴露出关键的多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作用,而这些都受到粒子的大小,电荷以及粒子的浓度。我们研究了纤维蛋白原与不同大小的金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在粒径较大的表面,Fg 吸附较多,采取end-on模式,但是结合力却下降。在粒径较小的粒子表面,Fg 采取side-on 模式,结合很强。 当存在大量的Fg时,只有较大的金纳米粒子64.5nm发生了团聚,然而在较稀的Fg 溶液中,粒子不会发生团聚。Fg 在粒径较小的表面采取站立式和躺立式构象,主要以躺立式为主,保持其原来的构型,粒子分散均匀。而Fg在粒径较大的表面采用站立式构象,改变了其原来的构象,粒子也发生了团聚。     题为《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size AuNP–COOH nanoparticles with human fibrinogen》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Nanoscale(SCI Impact Factor:6.233)上。   Jun Deng,a  Mingcong Sun,a   Jiyu Zhu and   Changyou Gao*a. 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size AuNP–COOH nanoparticles with human fibrinogen Nanoscale, 2013,5, 8130-8137 DOI: 10.1039/C3NR02327C  

  • Helmuth Möhwald教授学术报告

    2013-09-26

        2013年9月23日15:30,Helmuth Möhwald教授应邀在高分子大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学术报告。Helmuth Möhwald教授是欧洲科学院院士,其研究的胶体与界面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次题为《Drug Reservoirs in Bio- and Nanosciences》的报告不仅让我们了解了Möhwald教授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展示了该领域最前沿最新颖的研究成果。     Helmuth Möhwald教授介绍了(1)Fabrication of Capsules、(2)Complex Capsules、(3)Applications、(4)Surface Treatment by Ultrasound四方面的内容。教授所做的工作出彩、吸人眼球,演讲又极有趣、深入浅出,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演讲结束后,教授与在场的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了学术探讨,同时也解答了同学的不少问题。     通过这次报告会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也让我们了解了仿生系统、界面动力学等领域的国际前沿水平。祝愿课题组能够在科研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 Prof. Dr. Bäumler学术报告

    2013-10-07

  • 记课题组成员参加2013年高分子年会

    2013-10-25

        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及东华大学承办的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于10月12号至10月16号在上海举行。这是高分子科学领域两年一次的盛会,汇聚了国内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此次会议的参会人数及录用论文数均创历史新高。会议共有17个主题,涵盖了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     本课题组高长有教授、马列教授及姜朋飞同学、宋小雪同学参加了此次大会。     高长有教授在主题H-医用高分子方向受邀做了关于“调控细胞迁移与细胞吞噬的生物材料研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获得了高度评价。     课题组马列教授在同一主题作了“基因活性组织修复材料及其在皮肤再生中的应用”的口头报告,引起广泛关注。     此外,姜朋飞同学在主题I-生物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方向作了题为“水凝胶模量和化学性质共同影响干细胞分化的研究”的口头报告。     通过本次大会,一方面展示了我们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和国内同行的交流,扩大了影响。  

  • 记课题组成员参加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亚太年会

    2013-10-30

        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亚太年会(TERMIS-AP)是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国际年度盛会,是亚太地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术会议。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曾先后成功地举办过亚太年会。2010年在曹谊林教授、刘伟教授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获得了2013年亚太年会(TERMIS-AP)的举办权。     2013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在乌镇和上海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于世界各地及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所、医院、企业的干细胞、生物材料、生物反应器、生物力学等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与会探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与进展。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国际著名专家David William 教授、Stephen Badylak 教授,国内知名专家张兴栋院士、戴克戎院士以及本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将应邀参会并作特邀发言。大会本着组织工程的研究密切结合临床应用的宗旨,为从事组织工程学、医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广大学者以及从事再生医疗的各科临床医生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由工作在再生医疗第一线的临床医生提出需求(Needs),再由组织工程学者去设计、研发特定的组织工程产品。     本课题组高长有教授、马列教授及任探琛、邢东明、姜朋飞、于珊、吴赛等同学参加了此次大会。     高长有教授主持了“Biopolymer(生物医用高分子)”等专场报告;受邀作了关于“生物材料的设计与原位诱导组织再生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Designed Biomaterials for the in situ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Cell Migration)”的主题报告,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反响。     在本次大会上,马列教授作了题为“用于皮肤无痕修复的胶原/壳聚糖-硅胶膜双层真皮复合支架(Skin Scarless Repair by a Collagen/Chitosan-Silicone Membrane Bilayered Dermal Equivalent: a Gene-Silencing Strategy”的口头报告。     此外,课题组同学在本次大会上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任探琛同学作了题为“梯度Polyhema表面对细胞迁移的作用(Cell migration guided by poly(2-hydroxylethyl methacrylate) thickness gradient)”的口头报告;邢东明同学作了题为“用于神经修复的可降解聚酯水凝胶支架(Biodegradable Polyesters with Pendant Neurotransmitter for Neural Tissue engineering)”的口头报告;姜朋飞同学作了题为“聚合物微粒性质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Influence of Polymeric Particles Internalization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的口头报告;于珊同学作了题为“PCL膜表面明胶梯度诱导细胞定向迁移(Cell Migration Guided By Gelatin Density Gradient On PCL Membranes)”的口头报告;吴赛同学作了“羟基磷灰石表面蛋白质吸附作用对细胞形态以及粘附的作用(Role of Adsorbed Serum Proteins on Hydroxyapatite-coated Titanium in Cell Morphology and Adhesion)”的口头报告。     通过本次大会,本课题组进一步加深了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影响。

  • 记课题组成员参加中国生物材料学会2013年大会

    2013-12-26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2013年大会于2013年12月20日-23日在深圳举行。本次大会是我国生物材料界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汇集了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和医疗机构、企业、以及管理部门等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应用、生产和管理的学者和专家,就生物材料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发现,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重点,特别是成果转化等进行交流和研讨。     本课题组高长有教授、马列教授、毛峥伟副教授及张元洪、俞维、刘小凡、张盼四位同学参加了此次大会。     高长有教授主持了“皮肤组织修复材料”的专题报告,并受邀在“生物材料的表面/界面”的专场报告作了题为“PHEMA/YIGSR互补梯度选择性诱导内皮细胞定向迁移”的口头报告,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马列教授在“皮肤组织修复材料”的专题会场报告中作了题为“基因活性皮肤原位诱导再生材料”的主题报告,展现了课题组科研工作的进展,同样得到了与会学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毛峥伟副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微粒理化性质调控细胞胞吞和细胞功能的研究”的口头报告,同样得到广泛关注。     此外,在大会上课题组同学也有出色表现。俞维同学作了题为“三维动态环境对纳米微粒胞吞和细胞毒性的影响”的口头报告;张盼同学作了题为“具有pH值传感功能的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口头报告。     通过本次大会,课题组展现了本组的优秀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扩大了在国内生物材料界的影响。

  • 2014年课题组SRTP项目简介

    2014-03-06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2014年度拟设定SRTP课题情况   课题组老师拟指导的SRTP项目简介如下。每个项目拟招收1-2名学生,将视报名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全部项目申报。 你未来深造和成功的起点,就从SRTP开始吧! 欢迎确实喜欢科研、并期望得到正规实验室训练的同学报名参与!   1. 骨水泥制备与应用研究(高长有教授) 1958年Charney首次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固定股骨假体,成功施行全髋关节置换。从此,PMMA这一高分子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假体植入手术。PMMA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保证术后假体的即时稳定,在骨组织-骨水泥-假体界面上无任何微动,允许术后早期负重。目前,该技术主要被欧美及日本所占有,国内几乎没有相应研发单位,产品基本依赖进口。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及市场需求,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基于此背景,以本科高分子化学实验中PMMA悬浮聚合为基础,开展医用级PMMA骨水泥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探索其对植入医疗器械的固定效果;视进度开展动物实验。   2. 纳米粒子与不同表面修饰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高长有教授) 纳米粒子作为一种药物传输或诊断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纳米粒子进入生理环境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吸附一层蛋白(除非经过特别修饰),影响其进入细胞或组织的途径和生理作用。因此研究蛋白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尤其重要。蛋白作为一种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纳米微粒,其自身表面的电荷、亲疏水性、表面结构以及三维结构都会影响其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生理性能。本课题研究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修饰蛋白质表面,改变其表面微小的电荷或疏水性质,同时合成一些不同性质的纳米粒子,研究其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   3. 环境响应性分解-组装过程及微纳组装结构的研究(高长有教授) 在本组此前的研究中发现一种基于分解过程的自组装现象:利用聚烯丙基胺和1-芘甲醛间的希夫碱反应制备微胶囊,之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分解释放的1-芘甲醛分子可组装为纳米管、纳米棒等结构。这种分解-组装过程受聚合物主链结构、可逆活泼连接键种类和可组装悬吊基团种类的影响。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是通过改变这三种因素(例如,悬吊基团换为卟啉、苝,可逆活泼连接换为二硫键),进行体系扩展,研究分解-组装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机理。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分解过程调控的自组装方法,制备不同微纳材料,并进行功能化研究。所得微粒可用于研究微粒的胞吞过程,以及微粒在细胞内变化过程及其对细胞的功能、分化等性能的影响。   4.可降解聚酯电纺支架的制备及其对神经细胞行为的影响 (马列 教授) 可降解聚酯材料广泛应用于缝合线、骨折内固定器件、药物载体等医学领域,但由于该类材料缺乏反应性官能团和生物活性,难以满足再生医学及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单体设计,制备马来酰亚胺为侧基的可降解聚酯材料。采用含马来酰亚胺侧基的聚酯或其共混物为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可控反应活性位点分布的纳米纤维支架,并进行生物活性修饰,考察支架的图案化结构对神经轴突生长的影响反应性侧基的聚酯材料,进一步通过IKVAV多肽接枝,构建具有可控生物活性位点的新型支架材料,并系统研究支架材料对神经细胞行为的影响。   5. 原位募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大孔水凝胶制备及其软骨修复性能研究(马列 教授) 组织工程支架的三要素包括基体支架、细胞及生物活性因子。与多孔海绵支架相比,水凝胶具有丰富的网络结构及保水性,更加趋近于天然组织。研究表明小分子药物明辛伐他汀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够有效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同时,软骨组织经过脱细胞处理之后保留了原有的生物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进行分化。本课题组在以往PLGA多孔海绵复合细胞及生物因子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孔水凝胶在小分子药物及天然组织成分共同作用下对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以期达到原位募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促进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     6. 剪切响应性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仝维鋆副教授) 剪切响应性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例如红细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大幅度的拉伸变形,从而可以通过狭小的毛细血管。剪切响应的微胶囊在靶向狭窄血管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常见的老年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会在血管中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容易导致猝死的心肌梗塞、脑梗塞和肺栓塞常常由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因此需要用药物溶除血栓。研究表明狭窄或者形成血栓的血管部位的流体剪切应力与正常血管相比可以增加一到两个数量级,从大约正常血管的几十dyne/cm2增加到几百甚至大于一千dyne/cm2,因此原则上剪切应力响应性的药物载体可以在血管的狭窄部位被触发而释放药物,从而避免全身给药带来的副作用。本课题将首先合成功能化纳米微粒或聚合物,通过自组装的手段制备微胶囊或者微球,研究其剪切响应行为。实现剪切作用下的变形恢复或者药物触发释放。   7. 具有细胞内传感功能的胶体微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仝维鋆副教授) 功能化胶体微粒(微胶囊及微球等)在药物控制释放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这类载体负载药物或者其他活性物质后常常要进入细胞才能发挥作用。这类微粒在进入细胞过程中其所处的微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在微粒上结合传感功能可以在其被细胞吞噬的过程中不断报告其所处的微环境(如pH值和离子浓度等),从而有助于人们了解微胶囊进入细胞的详细过程,判定微胶囊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在本研究中,将利用自组装技术设计和制备具有离子传感功能、装载了活性物质(药物或者基因)并且表面经过特异性修饰的多功能胶体微粒。研究其靶向到肿瘤细胞后进入细胞的过程和途径。通过跟踪传感分子的荧光变化阐明微胶囊进入细胞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微环境,建立微胶囊在细胞内所处部位与活性物质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为微胶囊活性物质传递载体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8. 细胞膜微囊传递光动力治疗药物研究(毛峥伟副教授) 理想的药物传递体系需要能够长时间在体内循环并且躲避自身内皮网状系统的清除。目前已经有许多天然或合成的材料被用来制备药物传递载体,但这些人工构建的药物体系在体内均难以逃脱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而体内的细胞则可以长时间循环。因此我们使用动物细胞作为工厂,构建具有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细胞膜微囊(Cell Membrane Capsules, CMCs),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本项目将使用CMCs负载光动力治疗药物,并在CMCs表面接枝肿瘤细胞的靶向分子,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了CMCs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识别和内吞,并通过光照杀死肿瘤细胞。   9. 纳米微粒的遗传毒性研究(毛峥伟副教授) 纳米粒子作为一种药物传输载体或诊断试剂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其生物相容性评价尚未充分展开,不充分清楚纳米微粒对生命体的负面影响,限制了纳米粒子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课题希望研究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石墨烯和纳米金刚石纳米微粒进入细胞后对细胞DNA结构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细胞表型的影响,并通过研究细胞内关键信号,研究其对细胞遗传稳定性影响的机理。   更多详细信息请见课题组网站:http://polymer.zju.edu.cn/biomaterials/index.html   各位老师联系方式:   高长有,教授课题组组长 地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分子楼317室 联系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马列,教授 地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分子楼321室 Email:liema@zju.edu.cn   仝维鋆,副教授 地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8教学大楼707室 联系电话:+86-(0)571-87951922 Email:tongwj@zju.edu.cn   毛峥伟,副教授 地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8教学大楼707室 联系电话:+86-(0)571-87951922 Email:zwmao@zju.edu.cn   欢迎通过邮件和电话咨询!

  • 刘道志博士学术报告

    2014-03-17

  • 课题组四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学位答辩

    2014-04-03

        2014.3.12日,课题组的孙明聪、王春芬、张元洪、宋小雪四位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四位同学能够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 PHEMA/YIGSR反向密度梯度的构建及其对内皮细胞迁移的选择性调控

    2014-06-04

        真正的组织修复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细胞的参与,有些细胞的迁移是利于组织再生的,也有一些会对组织的再生起副作用。异常的细胞迁移会导致病变或组织的异常修复,如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心血管治疗过程中,内皮细胞的迁移有利于促进血管内皮化,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则会导致血管畸形,新生的血管容易发生再狭窄并导致血栓。当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内皮层遭到破坏后,组成血管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他们会比内皮细胞率先迁移到受损部位,并且刺激炎症因子的产生,导致血管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如果能通过材料设计选择性地促进内皮细胞(endotheliocytes,ECs)迁移,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细胞阻粘的PHEMA 分子和特异性促进内皮细胞迁移的YIGSR 多肽分子密度互补的梯度材料,以期达到特异性地促进内皮细胞定向迁移的效果。YIGSR是层黏连蛋白β1链段的衍生多肽,它可以跟内皮细胞表面高表达的67 kDa laminin binding protein (67LR)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PHEMA 梯度提供细胞粘附力的梯度信号,提高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运动能力;YIGSR 梯度则特异性地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并降低平滑肌细胞的运动能力。该互补梯度选择性地提高了内皮细胞的运动速度(4 倍)和定向程度(>85%),但不影响平滑肌细胞的迁移。     题为“Complementary Density Gradient of 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and YIGSR Selectively Guides Migration of Endotheliocytes”的论文在生物材料领域核心期刊Biomacromolecules(SCI Impact factor:5.371)上发表。         Tanchen Ren, Shan Yu, Zhengwei Mao*, Sergio Enrique Moya, Lulu Han, and Changyou Gao*. Complementary Density Gradient of 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and YIGSR Selectively Guides Migration of Endotheliocytes. Biomacromolecules. DOI: 10.1021/bm500385n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6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8/19 跳转到 

联系我们

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86号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同苑6幢338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绍兴研究院 滨江研究院 博慧生物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4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