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首页  新闻动态  以前
  • 关于SRTP学生招收的通知(更新)

    2013-03-1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本科生同学申请SRTP项目的时间了,目前已经多名同学申请来我们课题组做SRTP。本课题组以高长有教授为课题组长,另外有马列教授和仝维鋆、毛峥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细胞迁移与分化诱导材料、胶体微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微胶囊。老师和研究方向的具体介绍可以看网站相关栏目。     各位有意到本课题组进行SRTP训练的同学可以直接和各位老师联系,联系方式见"人员信息"栏目。     另外本课题组以往的SRTP项目开展情况可见给申报本组SRTP的同学的一封信。       3月16日(本周六)下午2:00在高分子大楼311室各位老师将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欢迎各位同学届时参加!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2013年3月12日  

  • 祝贺课题组五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2013-03-21

          春风细雨,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来到,亦是一年毕业季。     2013.3.14,课题组五位硕士(叶辰、王田香、周想燕、张兵和李菲菲)出色地完成了硕士期间的最后一次风采展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终点即是起点,预祝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加骄人的业绩。              

  • 保加利亚旧扎果拉色雷斯大学教授学术报告

    2013-05-11

      5月10日下午3:30在高分子楼附楼报告厅,来自保加利亚旧扎果拉色雷斯大学的Radostina Georgieva教授和Miroslav Karabaliev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Targeted drug delivery using carriers of artificial and natural origin》和《Wetting lipid films as a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drug-membrane interactions》。     Radostina Georgieva教授先介绍了保加利亚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古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之后又讲述了色雷斯大学的情况。接着Radostina Georgieva教授跟同学们分享了她的科研工作,介绍了人工合成来源和天然来源的药物释放载体的设计及应用。教授讲完后,同学们踊跃提问,Radostina Georgieva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解答并与老师们、同学们深入探讨。第二场是Miroslav Karabaliev教授的报告,同样地,同学们针对Miroslav Karabaliev教授的工作提出很多问题,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     这场报告会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科研上的知识,看到了新颖、有吸引力的科研工作,更让同学们了解了保加利亚的人文历史文化,不愧是一场让人开拓眼界的报告会! Radostina Georgieva教授 Miroslav Karabaliev教授 学术探讨 在场观众    

  • 香港中文大学边黎明教授学术报告

    2013-05-31

  • 祝贺课题组荣获第四届“聚合杯”拔河比赛冠军

    2013-06-03

        2013年5月31日下午两点,课题组师生于高分子楼前参加了系里举办的拔河比赛。当比赛的哨声响起,队员们紧握长绳,卯足了劲拼命往后拉,组内其他同学 和老师在一旁自发组成拉拉队,竭力大喊加油,场面热闹非凡。整场比赛既紧张又热烈,大家齐心协力,经过激烈的角逐本组成员赢得了全场比赛,一举拿下高分子 系的冠军!     本次比赛体现了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加深了课题组内老师和同学们间的感情,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会保持这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相信课题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的越来越好!  

  • 梯度材料与表面图案共同调控单个细胞定向迁移

    2013-06-21

          细胞迁移与胚胎发育、伤口愈合、免疫应答、组织发育及很多病理过程都密切相关。细胞 在体内的迁移通常是通过梯度的可溶性化学因子(趋化性)或梯度的基底表面的分子(趋触性)对细胞产生诱导效应而发生的定向运动。因此,研究材料和细胞之间 的相互作用,利用材料表面界面调控细胞的定向迁移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我们之前的研究通过调控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梯度材料间的作用力,调控细胞向黏附力更大的区域发生定向迁移(Biomaterials 2013,34: 975-984)。但是这一效果只存在于合适的细胞密度条件下,单个细胞的迁移并不受梯度材料调控。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硬度梯度材料与方向一致的条带图案结合,通过图案限制细胞的运动能力,从而实现了单个细胞向硬度较大的区域定向迁移,论文发表于表面界面核心期刊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SCI Impact factor: 3.456) Lulu Han,Zhengwei Mao,Jindan Wu,Yang Guo,Tanchen Ren,Changyou Gao.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http://dx.doi.org/10.1016/j.colsurfb.2013.05.011

  • PHEMA分子量梯度诱导细胞定向迁移

    2013-06-25

          细胞迁移是生物体内与组织再生,伤口修复,肿瘤转移等生命过程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生理活动。通过材料性质调控细胞的迁移行为,是了解和设计组织再生材料的前提。       在体内,梯度信号会对细胞产生诱导效应,从而发生的定向运动。我们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表明的亲疏水性,能改变细胞与基底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细胞迁移速率的调控.本研究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制备了亲水聚合物(聚甲基丙稀酸羟乙酯,PHEMA)的分子量梯度,实现了细胞在表面的定向迁移.论文发表于表面界面核心期刊Langmuir (SCI Impact factor: 4.186). Tanchen Ren, Zhengwei Mao,* Jian Guo, and Changyou Gao* Langmuir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la4004609

  • 高长有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参加第四届亚洲生物材料大会

    2013-07-01

            2013年6月26日至6月29日,第四届亚洲生物材料大会(The 4th Asian Biomaterials Congress)在香港举行。亚洲生物材料大会是亚洲生物材料的官方会议,代表了来自亚洲和澳大利亚的联盟成员。作为两年一届的盛会,亚洲生物材料大会已成功在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举办。本届大会涵括了生物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力学、临床研究与应用等众多前沿课题,旨在提供一个连接研究者和企业家的平台,促进亚太地区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创新。         本课题组高长有教授及邓君、李慧英、孙明聪、王春芬等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议。高长有教授受大会主办方邀请,作了题为“用于调控细胞迁移和细胞胞吞的生物材料设计(Designed Biomaterials for Regulating Cell Migration and Cellular Uptake)”的主题报告,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及高度评价,引起了广泛反响。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邓君同学作了“不同厚度的PHEMA材料对蛋白吸附和细胞行为的研究(The Role of Plasma Proteins on Different Thickness of Phema-Modified Surfaces to Cell Adhension and Migration)”的口头报告;李慧英同学作了“基于邻硝基苄基衍生物的光响应微胶囊(Photo-responsive Microcapsules Based on o-Nitrobenzyl Derivatives)”的口头报告;孙明聪同学作了“接有不同PEG链密度的硅片表面对蛋白吸附和细胞行为的影响(A Correlation Study of Protein Adsorption and Cell Behaviors on silicon Wafers with Different PEG Chain Densities)”的口头报告;王春芬同学就基因在支架材料上的释放作了海报展示。         通过本次大会,本课题组加深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影响。几位同学通过这一机会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 通过加入芘磺酸盐调节PAH/Py微胶囊向一维纳米结构的演化

    2013-07-15

        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利用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掺杂的CaCO3微粒与1-芘甲醛(Py-CHO)制备出的PAH-Py微胶囊能在酸性环境下演变为一维纳米管或纳米棒,且该演化过程和产物结构可通过调节酸性强度和反应时间来控制(ACS Nano, 2011, 5(5): 3930-393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通过加入不同量的1-芘磺酸钠(PySO3Na)也可以调节纳米棒的生长和形状。随着PySO3Na与Py摩尔比的增加,纳米棒的生长被逐渐抑制,当摩尔比达到2.3时,微胶囊在酸性条件下(pH=2)可以保持稳定,不会向一维结构演变。如果用pH=10的NaOH溶液对此复合胶囊进行清洗,再将其放入酸性环境中,微胶囊表面又可以生长出纳米棒。     荧光光谱显示随着酸性增强,PAH-Py/PySO3Na复合胶囊的荧光峰位会逐渐红移,并且在pH=3.6时发生明显转折,表明在PySO3Na小分子和Py基团间生成了芘的激基缔合物。PySO3Na与PAH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以及芘环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稳定复合型微胶囊。红外光谱表明形成的激基缔合物阻止了芘的自组装过程,从而抑制了一维纳米结构的生成。     该现象为调控微胶囊向一维纳米结构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增强了此类微胶囊在微载体、微传感器和细胞仿生等领域应用的可控性。该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SCI Impact factor: 3.172)    PAH-Py微胶囊的合成(a-c)和纳米棒生长(c-e)、调控生长(c-d’ 和e)过程,相较之下(d)不含有PySO3Na,(d’)含有PySO3Na     Erjia Guan, Tianxiang Wang, Zhipeng Wang, Changyou Gao*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1979713004827

  • 2012-2013春夏学期总结大会

    2013-08-05

        时光飞逝,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按照惯例,课题组举行了本学期的总结大会,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总结大会在“清凉世界”——莫干山举行。     7月30日早上8:30整,课题组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进发了,两个小时的车程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很快过去。进入莫干山景区,大家便觉清凉舒爽,暑气顿消,精神倍增。     下午在度假村的会议室举行了本学期的学期总结。组内的每位同学和老师依次对这半年来研究工作开展的情况、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课题组管理等方面做了总结报告。不管是科研上还是课题组的管理上,老师们和同学们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不仅增强了组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增进了老师同学们的关系,相信在我们全体人员的努力下,课题组会变得更加出色!     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一起游玩了莫干山的诸多景点:风景秀丽的芦花荡公园,清幽雅静的武陵村,荡气回肠的剑池飞瀑,史料翔实的白云山馆,大家听着导游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的介绍,一边观赏,一边忙着合影留念。     很快,两天的游玩就结束了。领略了莫干山的妩媚风光,享受了城市里没有的静谧和平和,品尝了各式农家美味和山里野味, 这趟莫干山之行,不虚此行。    

  • 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陈国平教授学术报告

    2013-08-12

  • 陈国平教授学术报告

    2013-08-22

        2013年8月13日,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陈国平教授应邀在高分子楼做题为“Challenges in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的学术报告。该学术报告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在图案化表面培养细胞,研究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2.不同脱细胞基质,诱导干细胞的分化;3.用冰为致孔剂制备多孔性支架;4.采用hybrid porous scaffold调控干细胞分化。同学们从报告中获益匪浅,报告结束后踊跃向陈教授提问,陈教授一一热情细致地解答。 

  • 红细胞相似的多层膜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玻璃毛细管中的形变和恢复行为

    2013-08-26

        红细胞(RBCs)具有独特的两面凹碟形结构,在人体中能够实现一些复杂精细的生物学功能,包括:足够的柔韧性以挤压通过人体狭窄的毛细血管;在人体内的循环时间长达120 天;可携带氧气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其中红细胞在体内能够长时间循环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能够利用自身的形变通过比自身尺寸小的毛细血管,在通过后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大小,这可归因于其特殊的物理结构(尺寸、形状)。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模拟红细胞的人工合成微米级药物载体还很少被开发出来。      基于模板法以LbL技术制备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微胶囊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应用价值的载体。但是微胶囊面临着所有微米级载体都需要解决的困境,即它们如何顺利地通过比自身尺寸小的人体毛细血管?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红细胞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中获得启发,如赋予微胶囊与红细胞相似的两面凹碟形结构和可变形-恢复的功能。LbL方法能够精确调控微胶囊的大小、形状和功能,是一种强大的手段可以用来设计和制备结构与红细胞相似的微胶囊。     以两面凹的碟形Ca(OH)2作为模板,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在大小、形状和功能上都与红细胞相似(RBC-like)的多层膜微胶囊;研究了这种微胶囊在狭窄的玻璃毛细管中流动时的形变过程;通过在碟形胶囊上额外组装血红蛋白,赋予了RBC-like微胶囊携带氧气的功能。       题为《Fabrication of Red Blood Cell-like Polyelectrolyte Microcapsules and Their Deformation and Recovery Behaviors through a Micro-capillary》的论文在材料领域核心期刊Advanced Materials(SCI Impact factor: 14.829)上发表。   Shupeng She, Qinqin Li, Bowen Shan, Weijun Tong*, Changyou Gao*. Fabrication of Red Blood Cell-like Polyelectrolyte Microcapsules and Their Deformation and Recovery Behaviors through a Micro-capillary. 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 201302875.

  • 北海道大学Fumio WATARI教授学术报告

    2013-08-27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6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7/19 跳转到 

联系我们

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86号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同苑6幢338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绍兴研究院 滨江研究院 博慧生物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4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