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首页  新闻动态  2022
  • 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庄乐南研究员团队《Biomaterials》:多功能弹性体心肌补片抑制心肌梗死

    2022-01-26

        心肌梗死(MI)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心肌梗死后,部分患者中会出现左心室病理性重构,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左心室重构存在坏死期、炎症期、纤维化期三个连续的阶段。心肌缺血发生后,第一个阶段为细胞坏死阶段,大量的心肌细胞死亡并释放过量活性氧(ROS)和其他细胞内容物到组织微环境中,刺激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并招募免疫细胞到受损心肌组织。第二个阶段为炎症阶段,心梗后的炎症微环境会破坏细胞稳态,造成更加严重的氧化损伤,进而加重炎症反应。过量产生的ROS是该阶段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介质之一。最后一个阶段为纤维化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胶原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研究表明,降低心梗后的炎症与纤维化水平可有效抑制左心室病理性重构。此外,弹性体心脏补片通过为梗死及周边心肌提供机械支持,在防止左心室重构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因此,通过调节坏死期、炎症期和纤维化期的病理过程并为梗死心肌提供力学支撑,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近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长有教授、朱旸研究员和动物科学学院庄乐南研究员团队利用多功能弹性体心肌补片有效抑制了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将ROS响应的聚酮缩硫醇(PTK)和含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富马酸丙二醇酯(PPF)作为软段,并用酮缩硫醇二胺(TK)扩链得到线性ROS响应性可降解不饱和聚氨酯(PFTU)。通过其主链上高密度的碳碳双键进行REDV多肽的修饰(PR),制成含有瑞舒伐他汀药物的多孔心肌补片(PRR)(图1)。该补片除提供机械支持作用外,PFTU中的酮缩硫醇能迅速消耗ROS、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巨噬细胞M2/M1表型的比例并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改善心梗组织微环境。促血管生成的REDV多肽,加快了多孔补片内细胞的渗透和新血管的形成,提高了梗死心肌和补片内的血管密度,并诱导血管成熟。此外,由于瑞舒伐他汀兼具抗炎和促血管生成的作用,这些治疗效果得到了增强。植入PRR多孔补片可以帮助梗死心脏维持与假手术组类似的心脏功能、心室大小、壁厚和血管成熟度。 图1 多功能弹性体心肌补片的构建及抑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设计原理。     作者通过对心梗区域的组织进行全转录组基因组测序(RNA-seq),进一步分析了多功能补片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综合作用(图2)。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比较转录组整体的基因,发现植入PRR多孔补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其基因的表达与假手术(Sham)组相似,与MI组不同。进一步研究多孔补片对心梗后心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发现,PRR组与MI相比在梗死区域中共下调了301个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细胞外基质和胶原的生物合成、趋化因子和干扰素(IFN-γ)的产生、细胞对缺氧和H2O2的反应、TGF-β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在PRR多孔补片组梗死区域有190个上调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参与了心肌成熟和发育、凋亡过程的负调控、伤口愈合等过程。上述结果表明多功能补片在转录组水平能特异性降低梗死心肌中凋亡、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心肌功能,从而抑制心梗后病理性左心室重构。 图2 术后7天心梗区域组织样本的RNA-seq分析。       该研究工作“Multifunctional elastomer cardiac patches for preventing left ventricle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vivo”于近日发表在Biomaterials杂志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博士生姚跃君,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朱旸研究员和动物科学学院庄乐南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2.121382

  • 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团队:巨噬细胞膜修饰的纳米纤维膜材料的构建及其对于巨噬细胞极化的

    2022-01-26

        免疫调控是哺乳类动物身上发生损伤后触发的一种重要的响应反应,对于后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具有重要意义。免疫调控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免疫细胞的参与,其中巨噬细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与其表型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当组织发生损伤后,组织部位会募集大量巨噬细胞,并极化为M1(促炎)型巨噬细胞释放出各种炎症因子,形成初期的炎症环境,杀菌并清除异物。之后,巨噬细胞会极化为M2(促修复)型巨噬细胞,分泌抗炎因子抑制炎症,并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基于此,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团队构建了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膜包覆修饰的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膜,以期利用不同表型巨噬细胞膜原有的免疫调控功能来进一步探究复合材料在体内外对于免疫调控的影响。 图1 巨噬细胞膜包覆修饰的PCL纳米纤维膜植入小鼠皮下组织对于巨噬细胞的表型调控影响     该研究将将不同表型巨噬细胞膜包覆修饰的PCL纳米纤维膜(PCL、M0-PCL、M1-PCL和M2-PCL纤维膜材料组)植入小鼠皮下组织,观察其在体内植入3天或7天后的免疫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纯PCL、M0-PCL和M1-PCL纤维膜材料组,M2-PCL纤维膜材料组植入皮下后引起的细胞浸润程度最小、形成的覆膜胶原纤维组织最薄,并且能够显著抑制TNF-α、CCL-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促进Arg-1、IL-10等抗炎因子的表达。M2-PCL纤维膜材料具备抗炎效果的可能原因在于修饰的M2表型细胞膜上存在更多的表面炎症因子受体,可以吸附组织微环境中过量的炎症因子从而抑制Toll样受体(TLRs)的活化,并进一步抑制下游通路中的Nfkbiz和IRF-5(其靶向基因为IFN-β和iNOS等炎症因子)。 图2 相较于PCL纤维膜材料组,巨噬细胞膜包覆修饰的PCL纤维膜材料,特别是M2-PCL材料组,体内外实验中均能降低炎症因子和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此图直观展现了包膜和不包膜材料的对比情况及涉及的相关作用通路。   作者简介:   本文通讯作者为高长有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组织修复与再生材料及其应用(骨/软骨、皮肤、心肌、神经、关节炎、肺炎)研究,近年侧重在组织微环境响应性、自适应性组织再生材料、炎症调控材料、梯度材料调控细胞迁移和分化研究。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生物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生物材料学会(IUSBSE)、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BME)Fellow。   课题组主页:http://tac.polymer.zju.edu.cn/biomaterials/     论文信息: J. R. Nakkala, Y. Y. Duan, J. Ding et al., Macrophage membrane-functionalized nanofibrous mats and their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n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cta Biomaterialia, 2021. https://doi.org/10.1016/j.actbio.2021.12.026 该研究得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D21E03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3188)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2020XZZX004-01)的资助。    

  • 浙江大学高长有课题组科研助理招聘启事(长期有效)

    2022-03-21

    招聘主要方向:化学、化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等方向。 基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工作内容:协助开展实验相关研究。 薪资待遇:年薪8-20万元+奖金,博士单议。 联系人:高长有。个人简历请发送到cygao@zju.edu.cn;欢迎来访及电话咨询:0571-87951108。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 高长有 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主要从事组织修复与再生材料研究,及其在心肌梗死、神经(中枢、周围)缺损、软骨/骨缺损、皮肤缺损、角膜缺损、关节炎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近年侧重在组织微环境响应性、自适应性组织再生材料、炎症调控材料、梯度材料调控细胞迁移和分化研究。 团队成员有能力同时开展高分子合成、材料加工制备、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表征、动物实验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与众多医学专家、教授开展合作。平台和设施优越。   备注:欢迎具有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加工、化学、生物材料、材料表界面、智能材料、纳米材料、胶体材料、医疗器械、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实验、临床医学学科等背景的博士自荐。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 http://tac.polymer.zju.edu.cn/biomaterials/   Research assistant recruitment in Prof. Changyou Gao’s lab at Zhejiang University Changyou Gao, Ph.D, Professor, head of 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e was awarded with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in 2004, and was appointed as a Changjiang Schola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07. He was elected a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IMBE) in 2017, and a 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cieties of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BSE) in 2016. 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teria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steoarthritis, and trauma or defects of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es, cartilage and subchondral bone, cornea and dermis). In recent years he has been focusing on the tissue-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 polymers, self-adaptive biomaterial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gradient biomaterials for mediating cell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He has published about 70 granted patents, 11 books/book chapters, and over 400 papers in pear-reviewed journals (WOS H-index 69, citations > 12,000).   The majors of candidates: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polymer chemistry, organic synthesis,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c. Requirements:bachelor degree or above. Works: Assist to carry out experimental research. Salary: 80,000 ~200,000 RMB per year and extra bonus, discussed personally for Doctor. Contacts:Prof. Changyou Gao, cygao@zju.edu.cn.   PS: Candidates with other backgrounds such as polymer synthesis or processing, chemistry,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s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intelligent materials, nanomaterials, colloidal materials, medicinal devices, tissue engineering, regenerative medicine, cell biology, animal experiments, or clinical medicine are welcome to send your CVs for references.  

  • 浙大高长有教授、上海交大六院范存义教授 CEJ: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金纳米笼用于类风湿性关

    2022-05-15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和慢性全身性疾病。RA常发病于滑膜或动关节,在发病后,滑膜的大量增生及其中的血管生成增加会导致大量炎症细胞侵入。巨噬细胞在炎症滑膜组织中的数量很多,是RA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也是判断风湿性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滑膜巨噬细胞的侵入,与RA关节软骨侵蚀和软骨下骨破坏的程度也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减少关节肿胀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可以有效治疗RA。   单核细胞可分化为促炎的经典活化巨噬细胞表型(M1)和抗炎的选择性活化巨噬细胞表型(M2)。在RA发生后,M1/M2的比例会增加,M1表型巨噬细胞分泌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这会导致病变关节的炎症加重。尽管甲基泼尼松龙(MP)等抗炎药物可以下调M1型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炎症因子水平,但这种治疗方式往往不能完全治愈RA,并且在停止用药后经常复发。近年来,以白介素(IL)-4、IL-10等抗炎因子将巨噬细胞从M1型转换为M2型的治疗方法,可以对RA关节提供有效保护,防止不可控的剧烈炎症的发生。   RA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药物以实现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因此,纳米技术在改善常规治疗、延长循环时间、实现药物缓释和靶向递送,从而减少全身副作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叶酸受体FR-β在活化的巨噬细胞(M1型)上过度表达而在静息状态下的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上不表达的特点,因而将叶酸修饰在纳米粒子表面为巨噬细胞靶向递送成像剂和治疗剂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金制剂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关节炎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对人体的免疫原活性或毒性可忽略不计,并且金纳米粒子可作为有效的成像造影剂和光热转换器常用于疾病诊断。其中,金纳米笼具有内部中空、高稳定性、可批量制备、在近红外区域有可调节的吸收和散射截面等特点,有望被用于构建经修饰实现特定功能、可持续释药的对RA诊疗一体的纳米材料。   近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长有教授课题组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范存义教授课题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mmuno-modulating theranostic gold nanocages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vivo”的研究型论文。这项研究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叶酸(FA)和IL-4接枝到负载了抗炎药物甲基泼尼松龙(MP)的金纳米笼(AuNCs)上,制备了一种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纳米材料。IL-4@AuNCs(PEG- FA、IL-4、MP和AuCNs组成)能有效靶向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表面过表达的叶酸受体,下调促炎M1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的表达并上调抗炎M2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的表达。MP-AuNCs(PEG-FA、MP和AuCNs组成)和 IL-4@AuNCs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显着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 和IL-1β的表达。IL-4@AuNCs还可以作为光声(PA)和CT成像的造影剂。在大鼠的佐剂性关节炎(AIA)模型中,作者通过ELISA、组织学和蛋白印迹等分析手段,验证了不同金纳米笼对RA的治疗效果。在多种金纳米笼中,IL-4@AuNCs具有最好的通过免疫调节巨噬细胞来治疗RA的潜力。 图1(a)不同制备阶段的金纳米笼的示意图(AuNPs:PVP包覆的金纳米笼;FA-AuNPs:FA-PEG修饰的AuNPs; MP-AuNPs:包含MP的FA-AuNPs;IL-4@AuNPs:IL-4修饰的MP-AuNPs);(b)关节腔内注射可靶向RA关节中活化巨噬细胞上 叶酸受体(FR)并释放MP和IL-4的IL-4@AuNCs,用于RA的诊断和治疗。 图2 金纳米笼的制备和表征。(a-d)四种金纳米笼的TEM图像;(e)AuNPs制备过程中,反应液从银纳米立方体至金纳米笼变化过程中的 UV-vis光谱图;(f)不同FA接枝量的FA-AuNPs的UV-vis光谱图;四种金纳米笼的(g)UV-vis光谱图和(h)FTIR光谱图; (i)采用DLS,通过IL-4@AuNPs粒径变化监测IL-4修饰过程;(j)在PBS(pH 7.4)条件下测定的IL-4@AuNPs中MP的温度响应性释放曲线。 图3 MP、IL-4、AuNCs、FA-AuNCs、MP-AuNCs、IL-4@AuNCs与骨髓源巨噬细胞(BMDMs)的相互作用研究。 (a-e)不同浓度的MP和四种金纳米笼对BMDMs的细胞相容性测定(MTT法);MP、IL-4和四种金纳米笼处理后, (f-s)BMDMs中MP、IL-4和四种金纳米笼的分布情况(TEM图像)及(t-z)细胞形态变化(SEM图像)。 图4 经LPS/IFN-γ诱导的M1型BMDMs与MP、IL-4、、AuNCs、FA-AuNCs、MP-AuNCs、IL-4@AuNCs共同孵育12h后的极化情况。 (a)免疫荧光染色照片(细胞核、M2表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Arg-1和M1表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iNOS分别用蓝色、红色和绿色荧光染色); (b-e)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M1)和CD68(M2)的表达情况及相应的量化结果;(f)TNF-α和(g)IL-10的表达水平。 图5 IL-4@AuNCs的体外和体内光声 (PA) 成像和CT成像。(a)不同浓度IL-4@AuNCs的PA图像;(b)在不同波长下获得的不同浓度的 IL4@AuNCs的PA量化强度;(c)各种金纳米笼在关节腔内注射后的分布情况;(d)在50 kV下获得的不同浓度的IL-4@AuNCs的二维CT图像; (e)IL-4@AuNCs在关节腔注射后的分布情况。 图6注射PBS、MP、IL-4、AuNCs、FA-AuNCs、MP-AuNCs、IL-4@AuNCs后体内滑膜巨噬细胞极化的情况(对照组未接受任何治疗)。 在RA发炎后第30天滑膜组织中(a)M1表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iNOS;绿色)的免疫荧光图像;(b)M2表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Arg-1;绿色); (c-e)蛋白印迹分析的各种条件下体内M1(iNOS)和 M2(Arg-1)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蛋白质表达情况。 图7 对炎症性滑膜巨噬细胞的靶向作用和体内抗炎作用研究。(a)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评估,在注射FITC标记的叶酸后,从正常滑膜组织和 RA滑膜组织中提取的滑膜巨噬细胞中FITC标记的叶酸的表达水平;(b)通过ELISA分析评估的各种材料注射后大鼠AIA模型中促炎 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c)左后爪的图像,(d)爪温度和(e)爪宽度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相应量化。 图8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IA)注射PBS、MP、IL-4、AuNCs、FA-AuNCs、MP-AuNCs、IL-4@AuNCs 30天后的病理特征评价。 (a)H&E染色,(b)番红-O染色和(c)Mankin评分。标尺为100 μm。 图9 大鼠AIA模型在注射PBS、MP、IL-4、AuNCs、FA-AuNCs、MP-AuNCs、IL-4@AuNCs后的病理特征评估。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I型胶原蛋白),(b)H&E染色(滑膜组织)和(c)相应的量化; (d)软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蛋白质印迹分析和它们相应的相对蛋白质表达的倍数变化。标尺为100 μm。   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长有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范存义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博士后Rajiu Venkatesan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熊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686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2023634  

  • 浙江大学高长有课题组JPS: 手性聚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2022-06-20

    创新点:植入的材料和器械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进而介导组织的免疫微环境。这篇综述以手性聚合物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为侧重点,揭示了材料表面的手性聚合物与免疫细胞的粘附和相互作用模式、细胞形状和特性的变化、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抑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应。 关键词:手性聚合物、细胞相互作用、免疫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因子   图1 表面修饰手性聚合物的生物医用材料 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自由基和抗体等多种成分组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手性聚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手性生物材料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免疫应答已有报道,但目前对手性聚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较少。本文以手性聚合物与免疫细胞的粘附和相互作用模式、细胞形状和特性的变化、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抑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应为出发点,综述了表面修饰手性聚合物生物材料的免疫调节作用。 材料表面修饰手性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在基材表面上原位引发聚合生成手性聚合物,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接枝方法在基材表面获得手性聚合物涂层。材料表面聚合物的手性可以很好地调节细胞和基底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反应。尽管结果并不总是一致,通常右旋手性聚合物具有更佳的促进细胞粘附、巨噬细胞积累和抗炎特性。同时,根据配体与膜的结合效率,左旋手性聚合物对免疫成分和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促进作用。针对特定的应用需求,可以在制备的过程中对左旋和右旋手性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调控。 免疫系统在组织稳态和疾病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使用手性聚合物来调节免疫反应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了解免疫组分和聚合物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上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设计具有特定生物医学特性的材料,例如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肿瘤治疗、药物输送、抗菌性能和组织再生材料等。   相关综述以“Taking chiral polymers toward immune regulation”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DOI: 10.1002/pol.20210936)上,文章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Wajiha Ahmed,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   论文信息: Taking chiral polymers toward immune regulation Wajiha Ahmed, Miroslav Karabaliev, Changyou Gao*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DOI:10.1002/pol.20210936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 跳转到 

联系我们

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86号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同苑6幢338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绍兴研究院 滨江研究院 博慧生物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4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