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首页  新闻动态  以前
  • 葡萄牙著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专家来访

    2017-09-25

        2017年9月,受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和毛峥伟副教授的邀请,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研究副校长,3B’s研究中心主任Rui L. Reis教授以及3B’s研究中心研究员J. Miguel Oliveira副教授做客浙江大学高分子系。Rui L. Reis教授2016年被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目前担任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主席,同时担任欧洲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中心(TERM)的首席执行官(CEO)。他还获得了许多知名奖项,包括美国生物材料学会杰出贡献奖(Clemson Award)和欧盟研究委员会杰出贡献奖。Reis教授发表了800多篇科学论文,引用次数超过20000次,H指数为67。     Oliveira博士是3B’s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波尔图FIFA MEDICAL CENTRE临床前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组织工程、纳米医学、干细胞和细胞/药物递送系统等。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3500余次,H指标为32。他还在2015年获得了欧洲生物材料学会的青年科学家奖。         9月20日上午,Rui L. Reis教授做了题为“Approaches to the Engineering of Different Tissues”的学术报告,系统性的介绍了他领导的团队在组织工程上的近期工作。他们以天然高分子材料Gellan Gum为例,介绍了3D打印技术,生物微反应器等制备生物材料的手段,并展示了这些材料在骨和软骨等组织优异的修复效果,引起了广大师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就微流道法制备中空梯度纤维引导细胞的梯度粘附这一结果展开了激烈讨论,收益良多。     紧接着,Oliveira教授也做了题为“Engineering of natural-based biomaterials for scaffolding and bioprinting applications: A multi-scale approach”的学术报告。给我们分享了Gellan gum、丝素等天然高分子水凝胶在抗肿瘤中的应用,以及丝素蛋白复合支架在组织工程与再生领域的应用,在天然高分子的利用上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课题组的毛峥伟副教授和部分同学也向Reis教授和Oliveira教授汇报了自己的工作。两位教授就每位老师或同学所做的工作都做了点评,并就某些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头脑风暴,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大家都收获颇丰。双方还就合作开展课题和互派研究生达成了共识,并约定了下一次互访的时间。     Reis教授和Oliveira教授的来访让从事生物材料领域的广大师生对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领域有了新的认识,对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也有很积极的指导作用。     图 文 / 白俊  审校 / 毛峥伟

  • 高分子西湖大讲堂——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FI)首席科学家王文新教授来访

    2017-10-16

        2017年10月,受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的邀请,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FI)首席科学家、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医学院查尔斯皮肤科学研究中心的王文新教授做客浙江大学高分子系。     王文新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皮肤伤口愈合及基因治疗、心血管及神经衰老性疾病的治疗,涉及领域涵盖支化高分子和智能高分子在组织工程和药物运载方面的广泛应用、新型胶束高分子颗粒和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含氟和含硅高分子的合成。王文新教授于2010年荣获欧洲组织工程和再生医疗国际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他在《科学进展》《自然:通讯》等著名期刊上已发表150余篇科技杂志论文,同时还有110余篇会议论文和若干专利以及著作,被聘选为多个研究委员会和基金会的评审专家和委员会成员,其中包括比利时科学研究基金会佛兰德斯委员会、欧盟FP7框架和Horizon2020的玛丽居里基金会等,已先后59次被国际会议和大学邀请作为主要报告人,并作为顾问、组织者、会议主席或召集人主办了19次国际学术会议。     10月14日上午,王文新教授在高分子楼228室做了题为“高度支化聚(β-氨基酯)(HPAE)非病毒基因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所在团队在基因治疗方面的代表性工作。基因治疗主要是指将外源治疗性基因导入体内,从遗传物质层面对疾病进行治疗,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下一次革命。目前,将治疗性基因导入到靶细胞中发挥其生理功能是基因治疗的主要方式,所以制备高转染效率、低毒性且具有靶向定位功能的基因载体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Robert Langer教授课题组开发的线性聚(β-氨基酯)(LPAE),因其具有广泛的单体可用性,高聚合物结构调节性以及优异的体外体内基因转染效率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已经有超过两千种LPAE被合成和筛选用做基因载体,但几乎所有研究工作都集中在LPAE上。王教授具有多年的高分子合成经验,其课题组在上述基础上,使用具有均等反应活性的小分子单体,基于“A2 + B3 + C2”类型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了高度支化的聚(β-氨基酯)(HPAE)。高度支化的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三维结构和多重末端基团,因而其作为基因载体具有更大的潜力。通过相关实验发现支化结构确实可以显著提高聚(β-氨基酯)的基因转染性能,在多种细胞(包括原代细胞和干细胞)中均表现出远高于LPAE及多种商业化转染试剂的基因转染效率。同时,其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和可降解代谢性。进一步的活体动物实验表明,HPAE能够有效递载功能性DNA恢复动物体内功能性蛋白质长期而高效的表达,这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开发以及基因治疗向临床转化提供了新方法。     之后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在国内报道较少的严重疾病: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RDEB)。这是一种由人体胶原VII蛋白基因(Type VII Collagen,C7)突变或缺失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真皮和表皮粘附能力很差,导致表皮易脱离甚至剥落进而导致水疱的形成,从而留下瘢痕。病人常常会因为皮肤的反复溃烂而导致四肢的残缺,还会因为口腔粘膜和食道的溃烂导致进食饮水的困难,多数患者在年幼时因为该疾病而早夭,即便患者未早夭也会因长期的皮肤及粘膜反复溃烂结,发展成恶性鳞状上皮细胞癌。王教授所在团队通过上述基因载体对该疾病进行了动物实验,在小鼠身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将基因载体通过涂抹在伤口进行治疗的方式同样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结合基因载体所具有的产业化和临床潜力,这无疑对该病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本次报告由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高分子系主任高长有教授主持,高分子系马列教授、仝维鋆副教授以及其他师生近50人参加。报告后,王教授与在座师生开展了气氛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王教授用他的科研经历启迪了在座的广大师生,做科学研究时要多关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并想办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手段去解决,为人类造福。 (上图左起:仝维鋆副教授、马列教授、高长有教授、王文新教授)   图:高长有教授、曹望北 文:曹望北

  • 国际生物材料领域知名科学家John L. Brash教授来访

    2017-10-23

      2017年10月,受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的邀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化学工程学系John L. Brash教授做客浙江大学高分子系。John L. Brash教授自2001年起就被聘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杰出教授(该大学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曾担任过加拿大生物材料学会主席、第五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多次国际会议上的大会主席和分会主席,并被选为世界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目前是美国《生物材料研究》(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胶体与界面B:生物界面》(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在本领域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7000余次,进行过多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John L. Brash教授是生物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尤其在生物材料表界面、蛋白质粘附、血液相容性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高分子聚合和聚合物表征、表面改性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等。   10月21日上午,John L. Brash教授在高分子附楼报告厅做了题为“Protein-surface interactions in blood-material contact”的学术报告,重点阐述了应用于血液中的生物材料表面与不同蛋白间的粘附行为研究。生物材料通过表界面与生命体发生作用,其核心科学问题是材料表界面调控蛋白质吸附行为,进而调控体内外细胞选择性粘附、迁移、增殖、分化等行为和组织响应,决定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功能表现。基于生物材料在血液中的凝血机理,John L. Brash教授讲述了通过材料表面结构的设计来调控蛋白特异性粘附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抗凝血方面,发挥主要功效的有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等。John L. Brash教授的介绍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了生物材料表界面领域,拓展了新思路。     随后,John L. Brash教授听取了课题组博士后段翼远与部分同学的工作汇报,并与在座师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获益良多。最后,John L. Brash教授寄语在座学生:对科研工作需时刻保持有一颗热情的心,并坚持在生物材料领域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图:高长有教授、丁洁  文:丁洁  

  • 中山大学吴丁财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杨鹏教授来访

    2017-10-28

          受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马列教授邀请,中山大学吴丁财教授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杨鹏教授10月27日做客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吴丁财教授目前担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多孔碳材料的研究,已在Chem Rev、Nat Commun、J Am Chen Soc等期刊发表120多篇SCI论文。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杨鹏教授有着极其丰富的留学经历,目前在陕西师范大学独立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三项,并在材料表界面改性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众多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2012年获陕西省“百人计划”,2017年获得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27日上午,吴丁财教授作了题为“新型多孔高分子及其多孔碳材料”的学术报告,深入显出地介绍了他所领导研究团队的代表性工作。就孔结构的均孔化、多孔化和功能化的构筑提出了他们创新性的策略,详细展示了用逐步交联法构筑具有多孔纳米形貌可持续特性的新型多孔高分子和用高分子原料-无机模板一体化材料构筑精确微孔结构的方法。   图一 吴丁财教授作报告       随后,杨鹏教授作了题为“类淀粉性蛋白质组装基表界面改性”的学术报告,向大家分享了“C-H键受限光转化”和“类淀粉性蛋白组装”这两种表界面化学结构调控的方法,前者可以快速高效地向高分子表面引入单种,单层功能基团;后者对高分子、金属、无机材料的表面改性具有普适性。   图二 杨鹏教授作报告       本次报告由高分子系马列教授主持,五十多位师生参加。报告后,两位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气氛热烈又活泼的讨论和交流。两位教授的报告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的师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同学们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绿色,环保”是两位教授挂在嘴边的词,也是我们科研道路不可忘记的初心。     图:罗宇 文:乔卞卞  

  • 祝贺张文博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7-12-11

      2017年12月10日下午,张文博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顺利进行。答辩邀请了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物制剂研究所所长高建青教授作为主席,浙江大学化工学院柏浩研究员、高分子系计剑教授、邱利焱教授、高长有教授作为答辩委员。   张文博同学首先汇报了博士期间的工作,她的研究关注刺激响应性自组装制备新颖微/纳材料及其在促进胞吞中的作用。她通过分解-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多种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微球和微粒,发现这种结构的材料可以有效增强细胞内吞和后续的光动力和光热治疗效果。研究工作涉及材料科学、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答辩过程条理清晰,回答问题准确,获得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各位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和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张文博同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祝贺张文博同学完成博士研究工作,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望她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再创佳绩!       图:林雪、张德腾 文:黄沈妤

  • 祝贺陈昕怡、张德腾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8-03-15

       2018年3月14日下午,课题组陈昕怡、张德腾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顺利举行。答辩邀请了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胡巧玲教授作为主席,浙江工商大学熊春华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冯杰教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逵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作为答辩委员。   两位同学依次就其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陈昕怡同学主要介绍了纳米微粒以及电纺纤维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响应的规律研究。她研究了纳米材料的尺寸、表面化学性质、表面拓扑形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免疫刺激的影响。张德腾同学则介绍了结合物理引导及生化信号的聚酯材料用于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她主要研究了条带化聚酯表面接枝多肽、截留明胶以及氧化石墨烯修饰的条带化PLCL薄膜用于调控雪旺细胞行为的研究。她们的研究工作都涉及了材料科学、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两位同学答辩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回答问题准确,获得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各位专家就她们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陈昕怡、张德腾同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祝贺陈昕怡、张德腾两位同学完成博士研究工作,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希望她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再创佳绩。   (左起:熊春华教授、胡巧玲教授、陈昕怡同学、高长有教授、程逵教授、冯杰教授) (左起:熊春华教授、胡巧玲教授、张德腾同学、高长有教授、程逵教授、冯杰教授) 图:翟梓合 文:赵馨莲

  • 美国肯塔基大学张贵根教授来访

    2018-03-16

      2018年3月15日,受高长有教授的邀请,美国肯塔基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张贵根教授访问我们课题组。张贵根教授目前任肯塔基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系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协会创始人兼主席、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张贵根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力学研究、生物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15日下午,张贵根教授在高分子楼附楼报告厅作了题为“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equencing the World with A New Mindset and Nanopore Technology”的学术报告,重点为我们介绍了其课题组所研究的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后简称EDL)纳米孔技术—这种技术利用物质表面双电层的不同结构来影响其电容,从而使这种特性能够被用于识别不同的离子及分子。利用这种材料表面特殊的性质,张教授发明了EDL纳米孔传感器,能够用于DNA分子测序,这是DNA分子测序方法的创新发展。   张贵根教授除了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之外,还鼓励大家在哲学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推理逻辑与溯因逻辑进行了生动形象的介绍,使听众对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所塑造的学生的优缺点进行了辩证的反思。中国学生专业知识的基本功好,底子打得扎实,然而在语言问题和人际交流与表达方面存在欠缺,这是我们要积极努力改善的不足之处。此外,张教授鼓励大家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要按“T型结构”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像海绵一样吸收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张贵根教授最后寄语在座研究生:希望大家在研究生生涯能够保持自信,积极面对压力,有问题要多交流,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取得良好的学术成果。 (左起:仝维鋆副教授、高长有教授、张贵根教授、马列教授、毛峥伟副教授) 图:马春燕老师、谌康谧 文:谌康谧

  • 美国斯坦福大学Yunzhi Peter Yang副教授来访

    2018-04-24

        2018年4月24日,受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的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Yunzhi Peter Yang副教授访问我组并为课题组师生做了一份精彩的报告。Yunzhi Peter Yang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整形外科系担任终身副教授,同时还在德克萨斯州医疗科学中心、Rice大学等机构兼任副教授等职位。Yang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范围骨缺损、骨坏死以及骨骼肌再生领域,在组织工程科学研究和成果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24日下午4点,Yunzhi Peter Yang副教授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作了题为“Bio-inspired functionally graded biomaterials and medical devices for musculoskeletal tissure engineer”的学术报告,以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和一次成功的成果转化案例为重点,为我们讲述了他在组织工程尤其是骨修复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他先是从组织工程的大背景出发,简要梳理了组织工程的发展脉络和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如细胞来源、人造组织的血管化以及细胞微环境对细胞命运等影响等。接着,他重点讲述了以基于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对新生儿唇腭裂的治疗,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种大小孔梯度分布的陶瓷材料,并在后续工作中结合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和3D打印技术,为应对该疾病提出了较好的治疗方式。之后他又为我们讲解了另一个他所做的重要成果,用壳聚糖和PLA共聚后化学修饰而成的组织工程材料,通过控制释放生长因子帮助耳膜穿孔后无法自愈合的病人进行组织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报告结束后,Yunzhi Peter Yang副教授和在场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就报告中涉及的材料制备、3D打印成型以及组织工程中面临的免疫反应等进行耐心而细致的解答,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同时,Yunzhi Peter Yang副教授也通过自身经历勉励在场的各位同学,在科研路途上继续努力,把握机会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图:张德腾 文:曹望北

  • 生物材料表界面学术周第一轮通知

    2018-05-08

    注册表  点击下载 摘要模版  点击下载

  • 浙大免疫学研究所鲁林荣教授来课题组作报告

    2018-05-14

      5月10日,受高长有教授的邀请,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鲁林荣教授来课题组作报告。鲁教授是分子免疫学的专家,科研经历丰富,学士毕业于中科大分子生物学系,博士期间师从中科院院士刘新垣,在MIT做博后研究,后又在哈佛大学从事免疫学研究,回国后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学会常委委员。在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PNAS,Mol. Cell. Bio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三十多篇。   鲁教授幽默豁达,把人生体验和科研联系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报告,给人启迪。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到TLR诱导的信号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CD8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胸腺T细胞的发育分化。听完报告,同学老师们同鲁教授有关免疫学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开拓了视野。同时,同学们也分享了自己相关的工作,鲁教授认真聆听,并给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议。   学科交叉是未来科研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不断的交流和拓展,才能做出好的工作。鲁教授的报告让我们收获很多,积极交流和讨论,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图:李通、曹望北 文:李通

  • 祝贺张艺仙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8-05-27

        2018年5月25日上午,课题组张艺仙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顺利进行。答辩邀请了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翁文剑教授作为主席,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冯杰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胡巧玲教授、马列教授、高长有教授作为答辩委员。    张艺仙同学就其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答辩主要汇报了几种胶体微粒的毒性和炎症反应及其抑制方法的研究。她主要研究了不同表面性质纳米金刚石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毒性影响、不同白蛋白修饰的壳聚糖微粒的炎症反应及其在人全血中的免疫响应研究、不同氨基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对CuO纳米微粒的毒性抑制以及活性氧响应PPADT微粒载他克莫司对PM2.5的毒性和炎症抑制。研究工作涉及材料科学、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答辩内容翔实,结论可信,条理清晰。回答问题准确,获得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各位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和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张艺仙同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祝贺张艺仙同学完成其博士研究工作,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望她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再创佳绩!    

  • 生物材料表界面学术周第二轮通知

    2018-05-28

    注册表 点击下载 摘要模板 点击下载

  • 2018“组织再生关键科技”博士生夏令营成功举办

    2018-07-11

         2018年7月4日-7月9日,来自海内外各地的31名博士研究生齐聚杭州,参加了“组织再生关键科技”博士生夏令营。夏令营由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承办,活动受到了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资助。     7月5日上午夏令营正式开幕。首先由基金会秘书黄琴琴博士介绍了李达三·叶耀珍基金的起源,信念以及基金程序等内容。然后本次夏令营的共同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欧阳宏伟教授、鲁林荣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高建青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软骨修复、免疫学、生物材料和药学等组织修复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并谈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表明了欢迎广大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博士后加盟李达三·叶耀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殷切期望。     7月5日中午,营员们参观了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实验室。下午,营员们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相互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李达三·叶耀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陈晓副教授也专程前来参加讨论,并详细介绍了他的课题组在肌腱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与营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7月6日至7月7日上午,营员们统一参加了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举办的之江科学论坛,在论坛上营员们得到了难得的与著名学者专家,如王迎军院士、付小兵院士、唐本忠院士、江雷院士以及其他众多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近距离接触与交流的机会。     7月7日下午至7月8日,营员们参加了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举办的国际生物医学材料论坛(IFBM)。在会场上,来自海内外的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学者就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享,营员们也积极地参与了交流与讨论。     7月9日上午,营员们参观了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的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及相关课题组,包括欧阳宏伟教授课题组、鲁林荣教授课题组、郭国骥教授课题组、陈晓副教授课题组、徐素宏研究员课题组,并参观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实验平台、冷冻电镜实验中心等。最后,夏令营圆满结束。 图:张德腾/曹望北 文:张昊岚 审核:仝维鋆

  • 2018年国际生物医用材料论坛成功举办

    2018-07-11

        7月7日-8日,2018年国际生物医用材料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Surfaces and Interfaces)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举行。       本届论坛以“生物材料表界面”为主题,聚焦组织工程、纳米生物材料、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3D打印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办,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承办。上海交通大学的曹谊林院士以及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院校和肯塔基大学(美国)、拜罗伊特大学(德国)、都柏林大学(爱尔兰)、麦克马斯特大学(加拿大)、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南阳理工大学(新加坡)、延世大学(韩国)、波尔图大学(葡萄牙)、CIC biomaGUNE研究中心(西班牙)等国外知名学术机构的共55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另有许多来自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学生和企业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系主任高长有教授主持,高教授首先向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感谢,并简要介绍浙大高分子系国际生物材料论坛的基本情况。接着他对生物材料中细胞与材料的表界面问题的重要性做了强调,希望借助此次生物材料国际论坛的契机,推动国内外生物材料从业人员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而推动生物材料行业的进步。之后由麦克马斯特大学的John Brash教授致辞,他向各位听众介绍了他与中国生物材料领域多年来的紧密合作关系,亲眼见证了中国生物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并对此给与高度评价。最后由高长有教授对杭州和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做了介绍,并祝愿此次大会能够圆满召开,希望各位来宾能在享受此次学术盛会。 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主持开幕式 John Brash教授致辞       开幕式之后是大会报告环节,分别由麦克马斯特大学的John Brash教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由Jia-Li Wang代讲)、上海交通大学曹谊林院士和吉林大学杨柏教授作大会报告,分别就血液中生物材料表面蛋白相互作用的控制、生物金属材料在矫形外科临床应用中的挑战、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和聚合物碳量子点的构建和生物医用应用。       John Brash教授在报告中首先简要介绍了血液相容性,血液相互作用和血栓抗性表面设计相关概念,包括血浆蛋白吸附、血小板粘附、抗蛋白粘附表面、抗凝表面和纤维蛋白溶解等概念。之后Brash教授介绍了其在血液相容性材料表面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基于可控蛋白质-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两点材料设计原则:(1)预防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2)促进预期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吸附以提供适当生物活性的,例如抗菌、抗炎或抗血栓形成等功能。本报告同时介绍了一种具有凝块溶解特性的表面——该材料表面可以“捕获”内源性纤溶酶原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外力异物表面诱发血栓的方法。         秦岭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其团队在金属镁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包括纯镁金属、镁基合金以及表面涂层镁基金属植入在整形外科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并对降解后镁离子在体内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镁离子具有刺激骨骼再生的作用。         曹谊林院士的报告集中在软骨组织工程和临床缺损修复案例。其团队通过长年研究在软骨再生修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建立软骨再生诱导系统,通过模拟软骨微环境促进干细胞软骨再生,解决细胞来源问题; ②建立体外3D软骨再生技术,结合CAD-CAM相关技术建立体外再生软骨形态控制技术;③开发专用于软骨再生的生物反应器,改善体外再生软骨的力学性能④建立大动物软骨缺损模型(如关节缺损,半月板缺损等)并成功修复;⑤成功进行基于干细胞和体外再生软骨的关节修复临床试验;⑥再生软骨对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案例。以上工作贯穿软骨组织工程的基本问题到临床应用,在促进该技术的临床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柏教授就近年来在碳量子点领域的相关研究做了汇报,包括碳量子点、石墨烯量子点、聚合物碳量子点等方面,并着重介绍了聚合物碳量子点的相关工作。聚合物碳量子点具有无溶血现象、无毒性、可发光和高量子产率等优点,同时其构筑方法适用于多种单体,通过分子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得到各种功能化的聚合物碳量子点,从而满足生物医学应用,如造影剂、生物成像和传感器等。         7月3日,生物材料国际论坛的邀请报告在邵逸夫科学馆内三个分会场内举行,与会者就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制备、药物(基因)递送体系、生物水凝胶材料构建、材料表界面构建、3D打印生物材料和三维有序材料构建等多个主题进行报告,来自国内外51位著名专家学者为听众作了一系列精彩的报告,并与听众进行充分的问答交流。此次论坛在结束晚宴中落下帷幕。         我系生物材料国际论坛自2012年举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聚焦于生物材料领域的重点学术问题,以邀请报告为主要形式开展交流学习,包括本届论坛在内已成功举办四届。在这一学术盛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生物材料专家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与会听众在和主讲人的相互交流中也拓宽了自身的视野,增进了对国际生物材料研究情况的了解,对提高我校乃至我国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领域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图:郑鸿浩 文:曹望北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6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7/19 跳转到 

联系我们

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86号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同苑6幢338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绍兴研究院 滨江研究院 博慧生物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4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