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 成员信息
    • 教师
    • 博士后
    • 博士生
    • 硕士生
    • 本科生
    • 以前组员
  • 研究方向
    • 自适应性生物材料
    •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
    • 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
    • 纳米和胶体微粒及其与...
  • 研究成果
    • 论文
    • 著作
    • 专利
    • 奖励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迷你图书馆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以前

首页  新闻动态  以前
  • 本课题组诚聘博士后1-2名

    2016-02-29

    申请条件:具备高分子科学、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纳米和胶体材料、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学科背景中的一项或多项,博士期间取得突出成绩。 待遇:15万年薪+奖励 联系人:高长有。个人简历请发送到cygao@zju.edu.cn;咨询电话:0571-87951108。     研究课题:智能响应性梯度医用高分子及其调控细胞迁移行为研究 细胞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和生理过程,与免疫反应、创伤愈合和肿瘤转移等密切相关。细胞迁移行为受各类生物、化学、物理和基质软硬梯度信号的影响;同时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重塑甚至改变细胞外基质环境。本项目将制备具有智能响应性梯度材料,包括具有刺激响应性能、自适应性能和细胞选择性的梯度医用高分子材料;模拟体内环境,采用单细胞模型和细胞片、细胞团模型,研究智能响应性梯度材料对细胞迁移行为的调控规律和原理;阐明材料智能响应和细胞培养前后表面粘附的蛋白质的主要种类、数量和构象的时空演化规律,建立响应性梯度生物材料调控细胞迁移的方法、模型和理论;探索具有梯度和取向结构的可降解材料在典型组织如血管和神经修复中的应用。   研究课题:响应型聚合物胶体微粒的制备及其对细胞吞噬和功能的影响 开展响应型聚合物胶体微粒的制备、细胞吞噬和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包括响应型聚合物胶体微粒的制备及其在类细胞内环境下的响应;跟踪微粒的胞吞和细胞内响应过程,建立吞噬模型;考察吞噬微粒后对细胞活性、特征功能、表型和遗传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微粒在动物体内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组织形态功能的影响。   Postdoc fellow recruitment Send your CV to Prof. Changyou Gao, cygao@zju.edu.cn.   Research project: Gradient polymeric biomaterials with stimuli-response for regulating the migration of cells The cell mig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cesses in biology and physiology, and takes a pivotal role in immune response, would healing and tumor metastasis. While it is mediated by various gradient cues including biological, chemical, physical, and matrix signals, the cell milieu is in turn remodeled as a result of dynamic secre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by cells. In this study, intelligent and gradient polymeric biomaterials such as stimuli-responsive, adaptive and cell-selective gradient biomaterials shall be prepared and used to regulate cell migration in an intelligent manner. To better mimic the physiological milieu in vivo, the models of single cell, cell sheet and cell clusters shall b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phenomena, discipline and mechanism of cell migration on the intelligent and gradient biomaterials. Adsorption of key proteins and their spatial and time evolution on the gradient bio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lligent response and cell culture shall be clarified, which can be further correlated with the cell migration behaviors to figure out the mediating methods and models of the intelligent and gradient biomaterials. The gradient biomaterials with spatially aligned physical features are intended to be applied for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typical tissues such as blood vessel and nerve in vivo.     Research Project:Fabrication of responsive polymeric colloidal particl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ellular uptake and functions Understand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ponsive colloidal particles and their intracellular uptake and response is one of the most paramount perquisites for the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novel polymeric particles with tunable chemical structure and responsiveness to external stimuli (temperature, pH, ionic strength and biomolecular concentration) shall b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ir in vitro cellular uptake and intracellular response process shall be clarified in terms of cellular uptake rate, amount, pathways and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Studies also cover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particles inside the cells. The alteration of cell viability, specific functions, phenotype and genetic toxicity shall be studied too. Cellular uptake and transportation principles shall be summarized and models shall be suggested. Finally, the in vivo tissue accumulation and alteration of the particles shall be studied in a rat model.  

  • 祝贺我组四位硕士生同学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2016-03-11

      2016年3月9日,我组李秀媛、梁苏、李乾、苏西亚四位硕士生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分别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与228学术报告厅进行。李秀媛、李乾、苏西亚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邀请了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的罗英武教授作为主席,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仝维鋆副教授与凌君副教授作为委员。梁苏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邀请了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丕一教授作为主席,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左敏副教授与倪旭峰副教授作为委员。四位同学依次就其研究生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四位同学答辩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针对答辩小组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回答准确而又深入。各组答辩老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考察了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指出了论文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对同学们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通过答辩委员会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四位同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祝贺四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创造佳绩!   图/沈涛 陈津 郑晓闻 庞倩  文/张昊岚  审校/仝维鋆老师

  • 4月1日美国阿克隆大学程正迪教授讲座欢迎大家参加

    2016-03-24

  • 迈入学术殿堂,聆听大师之声——程正迪教授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2016-04-03

            2016年4月1日下午3点,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教授应高长有教授的邀请,在高分子大楼228会议室给我系师生作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报告。               程正迪教授是国际著名的高分子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美国热分析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先进科学学会、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分会会士,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其学术专长在于凝聚态聚合物、液晶、表面活性剂和胶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研究材料的结构、相互作用、响应性和动力学工程等。他的研究包括电子和光学材料、先进功能材料的热力学转变过程、介稳态动力学、规则结构和形态,以及表界面结构等。               会上,程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其课题组最近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纳米原子”的制备及其组装过程中精确的晶相调控。除此之外,程教授还向我们传授了科研中“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态度。程教授的演讲内容精彩纷呈,现场气氛活跃,让我们受益匪浅。报告结束,老师同学们与程教授展开热烈地交流讨论,探讨了更多科研方面的问题。     图 高长有/ 文 庞倩

  • 课题组师生参加第十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2016-05-27

       

  • 高长有教授荣获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终身荣誉称号

    2016-05-27

     

  • 2016先进功能材料青年论坛

    2016-05-27

         “2016先进功能材料青年论坛”(2016  Youth symposium 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将于2016 年7 月30 日-8.1 日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召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高长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本次青年论坛主要邀请国内外青年学者共同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最新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分析交叉学科和材料实际应用的新问题。论坛的主题主要涉及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 会议采用口头报告和圆桌讨论交流的形式,欢迎积极参会和投稿。报告人参会报名及摘要递交请通过邮件发送给仝维鋆老师(email:tongwj@zju.edu.cn,联系电话:0571-87951922),截止日期:2016年 7月15日。 本次会议不收取注册费,食宿自理。 2016先进功能材料青年论坛秘书处 2016年4月11日

  • 2016年4月14日王振波教授学术报告

    2016-05-27

  • 2016年4月14日尹梅贞教授学术报告

    2016-05-27

  • 王振波教授、尹梅贞教授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2016-05-27

        2016年4月14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与工程学系王振波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尹梅贞教授分别应马列教授和高长有教授邀请,在高分子大楼附楼会议室为我系师生作了两场非常精彩的报告。     上午10点王振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微波法辅助多元醇合成Pt基催化剂及新型载体材料“的学术报告。王振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学电源,电催化,纳米电极材料等。近年来在低温燃料电池电堆及催化剂材料,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王老师首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燃料电池在我国及世界上的发展现状,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关键部件催化剂的相关知识,提出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相对平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然后重点介绍了骑在微波辅助多元醇法制备Pt催化剂的相关研究,再与高分子材料结合,延伸到新型载体材料的制备研究,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及介孔型载体材料等。会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如燃料电池膜材料的研究以及电池在日常生活使用等问题。王振波教授的工作内容虽与生物材料毫无关系,但此次精彩的报告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同时在科学研究中的探索精神及努力态度是共通的。         下午三点钟,尹梅贞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荧光拓扑高分子的构建与生物应用”专题报告。尹梅贞教授一直从事新型功能荧光拓扑高分子的设计/合成、生物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系列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发展了双功能生物荧光成像新体系,提出了荧光纳米载体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新技术,避免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         尹梅贞教授此次报告非常系统,有层次的展现了其在荧光分子探针及其生物应用方面的精彩工作。报告内容以构建核-壳荧光拓扑高分子及其功能化为目的,提出了拓扑功能高分子作为外围壳保护和隔离中心荧光核的新策略,解决了目标荧光分子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问题。针对核-壳荧光拓扑高分子的功能化应用,围绕生物荧光成像和荧光纳米载体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问题,发展了双功能生物荧光成像新体系,提出了荧光纳米载体用于农业害虫防治新技术,打开了绿色生物防治新思路。会后尹梅贞老师与在座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尹老师工作的系统性、创新性以及个人的谦逊,让我们受益颇多。   图/ 李旭光 张昊岚    文/ 杜旺

  • 课题组师生参加第十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2016-05-27

        第十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10thWorld Biomaterials Congress)于2016年5月17日-5月22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顺利召开。WBC是全球生物材料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会议,被誉为世界生物材料领域“奥运会”。     课题组四位老师及两位同学参加了此次盛会。高长有老师在本次会议上荣获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授予的“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终身荣誉称号。这代表了高老师在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的杰出学术地位和成就。学术交流方面,高长有老师在“Intracellularly acting nano-structured biomaterials”前沿科学论坛做了题为“Effect of chiral poly(acryloyl-valine) Capped on AuNPs on proteinadsorption and cellular uptake”的口头报告,马列老师在“Biomaterials in wound healing”论坛做了题为“Gene-activated matrix for in situ regeneration of skin: fromstructure to function”的口头报告,均获得较高评价;张文博同学做了题为“Porphyrin micro-nano particles mimicking viral morphology andinfluence of their roughness on endocytosis”的墙报展示,并获得了“ASV Trainee Award”奖项。高长有老师做了题为“Cell-free fibrin scaffolds for in situ regeneration of full thickness cartilage defects”的墙报,毛峥伟老师做了题为“Cell membrane capsules as biomimetic drug carriers”的墙报,仝维鋆老师做了题为“Self-assembled Colloidal Particles with pH Sensing Property”的墙报,于珊同学做了题为“Preparation of MMP-sensitive Hyaluronic Acid Hydrogels and their impact on cell migration”的墙报。     来参加此次盛会的还有课题组之前毕业的同学。其中,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助理教授洪奕老师在“Biodegradable polymers”专题做了题为“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nductive, biodegradable polyurethane elastomer”的口头报告,并做了“Engineering a three-dimensional cancer model from lung extracellular matrix hydrogel”墙报展示。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管建均老师做了题为“A prosurvival and proangiogenic stem cell delivery system to promote ischemic limb regeneration”的墙报展示。     此次盛会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4015名与会人员,其中不乏学术界,工业界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术盛宴,大家从中受益良多。从此次交流中,我们欣喜于课题组过去的桃李天下,硕果累累;坚定于现在的齐心并力,携手同行;期待于未来的松茂竹苞,欣欣向荣!         图/张文博  文/于珊  

  • 高长有教授荣获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终身荣誉称号

    2016-05-27

        2016年5月17-22日,第十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长有教授在本次大会上荣获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授予的“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终身荣誉称号。这代表了高长有教授在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和地位。           创立于1980年的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cieties for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USBSE),是一个非政治性的、非赢利的学术组织,旨在促进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与管理、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选举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组织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促进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发展。其设立的“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终身荣誉称号”(Fellow,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FBSE)授予由各国生物材料学会推荐、世界顶级专家逐级筛选出的国际著名生物材料专家,每四年推选一次,是世界杰出生物材料专家的终身最高荣誉称号,入选者均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杰出学术地位和成就的科学家。     高长有教授获得该国际荣誉不仅体现了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也为我系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力促进了我系及浙江大学的生物医用材料方向的发展。    

  • 2016国际生物材料研讨会

    2016-06-01

  • 本课题组在纳米材料毒性消除方面取得进展

    2016-06-08

        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特点,例如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使其成为有多种优异性能的功能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但部分纳米微粒进入生命体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毒性。如氧化铜纳米微粒会逐渐释放铜离子,导致细胞或组织毒性。因此不但纳米微粒的毒性需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降低或消除纳米微粒在应用过程中的副作用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大部分致毒微粒都会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上调活性氧(ROS)水平,进而引起免疫反应、细胞损伤、基因毒性等不良反应。本课题组的张文晶博士和姜朋飞博士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通过共沉淀的方法制备装载姜黄素的BSA微粒(CUR/BSA)。纳米化的载药微粒可显著提高药物在细胞内的富集,抑制CuO纳米微粒的细胞毒性和组织毒性。进一步通过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铜离子浓度检测探讨载药微粒对CuO纳米微粒毒性抑制的原理。这一研究为降低和消除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发表在Nanoscale(IF: 7.394)上。     Wenjing Zhang, Pengfei Jiang, Ying Chen, Peihua Luo, Guanqun Li, Botuo Zheng, Wei Chen, Zhengwei Mao* and Changyou Gao*. Suppressing the cytotoxicity of CuO nanoparticles by uptake of curcumin/BSA particles. Nanoscale, 2016, 8, 9572.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6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3/19 跳转到 

联系我们

电话:+86-0571-87951108
Email:cygao@zju.edu.cn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86号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同苑6幢338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绍兴研究院 滨江研究院 博慧生物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4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