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期我课题组SRTP申报的通知
2012-02-23本课题组已经确定前13位报名的同学商讨SRTP项目事宜。由于课题组容量和资源有限,无法为更多同学提供机会,十分抱歉!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2012年2月23日
本课题组已经确定前13位报名的同学商讨SRTP项目事宜。由于课题组容量和资源有限,无法为更多同学提供机会,十分抱歉! 浙江大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 2012年2月23日
3月5日,我组韩璐璐同学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包括来自材料系的翁文剑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的邵建忠教授,以及高分子系的徐志康教授、胡巧玲教授和高长有教授。 韩璐璐同学就其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与在场的答辩委员、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详细介绍。韩璐璐同学博士期间的课题内容主要包括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后的聚电解质多层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基于该多层膜的二维梯度材料的制备、该多层膜的表面图案化以及对平滑肌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选用聚苯乙烯磺酸钠(PSS)/聚二烯丙基二甲基铵盐酸盐(PDADMAC)聚电解质多层膜体系,通过在1-5M NaCl溶液中的后处理调控多层膜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由于该多层膜表面性质的不同,平滑肌细胞在其表面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行为。采用注射法得到的梯度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多层膜,就可以得到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梯度渐变的多层膜材料。将该梯度材料与图案化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平滑肌细胞在该多层膜表面上的取向和定向迁移。 经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韩璐璐同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祝贺韩璐璐同学完成其博士研究工作,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望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万事如意,一路顺风!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聚电解质多层膜微胶囊由于具有装载药物容量大,且对各种外界刺激有响应性,有望成为药物载体。但是微胶囊的尺寸在微米级的,当它作为药物载体在体内循环时会面临一个问题:胶囊本身的尺寸大于人体毛细管的尺寸。这与人体内红细胞的情况相似,红细胞可以通过形变顺利通过较小尺寸的毛细管并恢复原来形状,有利于在体内长达120天的循环。作为药物载体,如果在挤压之后能够有效回复,那么将有利于载体在体内的长时间循环和药物的长时间释放。而聚电解质微胶囊在这种情况下的通过性能及回复能力如何,至今尚未见报道。 本组博士研究生佘书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微胶囊通过微流道的变形与恢复行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首先采用微流道的方法制备了带有高度为5.7μm围堰的微流道,以此模拟人体内的毛细管;并研究了具有不同尺寸和囊壁厚度(即不同的力学强度)的微胶囊在通过围堰时的形变和之后的回复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当胶囊的尺寸大于围堰高度时,所有胶囊都发生了形变,其形变程度主要取决于胶囊尺寸与围堰高度的差。当形变程度小于16%时,被挤压的胶囊可以恢复原来的球形,而当形变程度大于34%时,胶囊则发生了永久性的物理形变。当胶囊内部填充了聚电解质后,由于内部产生较大的渗透压,使它们的形变恢复能力大大增强;且无论这种胶囊是否被挤压,都可以保持其内部预先装载的小分子染料。 论文发表与物理化学权威期刊Langmuir上。 Shupeng She,Chunxiu Xu, Xuefeng Ying, Weijun Tong*, Changyou Gao*.Shape Deformation and Recovery of Multilayer Microcapsules after Being Squeezed through a Microchannel, Langmuir, 2012, DOI: 10.1021/la3003299. Download PDF
我课题组谢黎黎、韩元元、刘云云、杨军周和朱旸五位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表现优异。预祝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高长有教授和毛峥伟副教授于2012年4月19日访问丹麦国立职业健康研究所,并参加HINAMOX欧盟第七轮框架协议项目的半年度汇报会。在会上高长有教授做了精彩的报告,总结了过去两年半来所完成的项目任务和所取得的进展。至此,我们已经基本完成本次欧盟项目的科研任务,并获得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期待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成果发表。
2012年4月起,课题组的佘书鹏和于大海两位博士研究生被派往德国莱比锡大学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合作研究。他们将利用莱比锡大学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开展聚电解质多层膜物理化学性质、微胶囊形变恢复和纳米微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这一交流活动是在欧盟玛丽.居里人才交流项目的资助下进行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课题组已经派出了6名博士研究生对西班牙生物材料中心、德国莱比锡大学等欧盟合作方进行访问并开展合作研究,并且在接下来的4年中,还将派出6-8名博士研究生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西班牙生物材料中心、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这种交流,将给课题组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单位进行学习工作,并且体验欧罗巴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2012年5月3日,毛峥伟副教授受高长有教授委托,应邀参加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举行的“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和管理”论坛。这一论坛是由欧盟第七轮框架协议的关于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四个项目(相当于我国“973”计划)共同组织,会议集中讨论了欧盟该方向的政策、项目设置和主要研究进展。毛峥伟副教授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纳米技术和纳米安全性研究进展的报告,同时也宣传了本课题组在纳米材料和细胞相互作用方面的工作进展。
会议详细信息(点击下载PDF)
2012年5月12号、13号两天,课题组开展了春游活动。本次出游的目的地是衢州,主要参观的景点包括烂柯山,江郎山,戴笠故居,仙霞关等四个。参与此次活动的包括课题组老师、研究生同学、以及从事科研训练的大三本科生同学,一行共三十人。 行程的第一天是烂柯山。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是浙江省重点名胜风景区,被誉为“围棋仙地”,蔚为壮观的天生石梁以及石梁下的“仙棋”,令人叹为观止。 江郎山在浙江省江山市城南25公里的江郎乡。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 13号这一天,天公作美,小雨纷纷。江郎山笼罩在雾气之中,别有一番神韵。众位老师和同学不畏艰险登上了江郎山的最高峰,体验到了登顶的快乐与惬意。 大家在活动中体验愉悦、放松身心、增进情谊。我们相信,在全体师生的热情参与和努力进取之下,课题组的各项活动和工作,都将开展得越来越好。 个人游记(点击链接) 光影留痕(点击链接)
5月28日下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hn Brash教授在高分子楼228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公众演讲,演讲报告的标题为“My life as a professor and scientist in biomaterials research ”.John Brash教授的报告总共分为三个部分:Canada,Mcmaster University,Biomaterials。他与众位老师和同学分享了加拿大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介绍了一下加拿大高等院校的基本情况,主要讲述了MCmaster大学的情况。接下来,Brash教授讲述了自己对生物材料的理解以及他在生物材料领域取得的成就。Brash教授讲完以后,众位老师和同学踊跃提问,Brash教授一一解答,Brash教授不仅学识渊博,也是一位幽默的语言家,他趣味横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附Brash教授简介:加拿大生物材料学会主席,世界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第五届生物材料大会主席,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Brash教授报告中 Brash教授为同学耐心讲解
国际生物材料研讨会:组织再生与纳米生物材料(International Forum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Nanobiomaterial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于2012年5月29日至5月31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为浙江大学的沈家骢院士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W.R. Wagner教授,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由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浙江曙光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协办。125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阿根廷、伊朗、爱尔兰、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代表24名,会议邀请报告36篇,墙报51篇,会议计划在生物材料领域的核心刊物Acta Biomaterialia(影响因子4.8)出版一期专辑。 会议开幕式由会议组委会主席高长有教授主持,大会主席William R. Wagner教授宣布大会开幕并代表组委会致辞,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李伯耿教授和浙江曙光科技有限公司江辉平董事长致欢迎辞。浙江省科技厅人事处杨春民处长、社发处蔡炯炯老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鲁文革副主任、徐敏老师,浙江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黄河教授,浙江大学外事处副处长王立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系主任徐志康教授等到会祝贺。中国科学院沈家骢院士、唐本忠院士、江雷院士、颜德岳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hn Brash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大会围绕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材料、纳米与胶体材料、生物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检测与诊断用生物材料、先进药物传递系统5个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通过本次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了浙江省和浙江大学生物医用材料的国际影响力,展示了我省及浙江大学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会议计划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生物材料研讨会,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必将对浙江省和浙江大学生物医用材料学科快速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