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组走过20年——照片集下载
2016-08-10请点击下面文字下载(为rar格式) 照片里的故事
请点击下面文字下载(为rar格式) 照片里的故事
2016年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亚太年会(TERMIS-AP 2016)及第二届海峡两岸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论坛于09月02日-06日在台湾新北市顺利召开。TERMIS-AP是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国际年度盛会,是亚太地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术会议。 高长有教授、马列教授带领我组4位同学前往参加了这次盛会。学术交流方面,高长有老师在“Bioinspired and innovative materials”专题论坛中作为Keynote speaker做了题为“Designed biomaterials for generation of cartilage/subchondral bone and mediation of cell migration”的口头报告。马列老师在“Skin and hair follicle TERM”专题论坛中做了题为“materials for skin in situ regeneration: from structure to function”的口头报告,均获得很高的评价。此外,代元坤同学做了题为“Scaffolds with radially oriented pore facilitate in situ inductive regeneration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的口头报告、张德腾同学做了题为“Peptide clicked on micropatterned surface of polyester for peripheral nerve repair”的口头报告、李旭光同学做了题为“Migration behavior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3D biomaterials to mimic the angiogenesis of wound repair in vivo ”以及沈涛同学做了题为“The influence of wollastonite and macro-porous fibrin biphasic scaffold on osteochondral defect regeneration”的墙报展示,均引发了在场老师、同学们热烈地交流讨论。 此次盛会有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多名与会人员,其中不乏学术界,工业界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术盛宴,大家从中受益良多。从此次交流中,我们欣喜于课题组过去的硕果累累;坚定于课题组现在的砥砺前行;相信课题组的明天定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原9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院士报告因故延后,时间待定
丹桂飘香,荷花满塘,又是一年迎新时,课题组也迎来陈萧、罗宇、冯雪、Dinesh等十一位2016级研究生新生,组内的迎新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为了让课题组新生与大家更好地相互熟悉,我们组老师及全体同学生在会议室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见面。新生们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兴趣爱好等。初入浙大不到两天,同学们对于学校已各有感受,对于我浙玉泉的风景以及人文气息、历史积淀,大部分新生都印象深刻。 13日晚,课题组二年级的学生还一起积极筹备了一次聚餐,欢迎新生们的到来。看着我们高组大家庭又补充进了那么多新鲜的血液,大家都由衷地开心,开学以来近30位同学首次齐聚,其乐融融。用餐完毕后,更是有唱歌、“狼人杀”等相当多的小活动,在一次次的互动中,我们的友谊也不断升温。 14日,中秋佳节即将到来,课题组迎来这么多新生力量,氛围正浓。大家一起吃月饼,吃苹果,一起欢度中秋。虽然都是“独在异乡”,但是老师以及同学们之间的浓浓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本次迎新活动也在一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希望课题组这个大家庭在给新生们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向所有的师兄师姐传达这一份初秋的暖意。
2016年9月18日下午,我组代元坤、李慧英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高分子楼附楼会议室进行。答辩邀请了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忠伟教授作为主席,本系徐志康教授、计剑教授、高长有教授、马列教授以及仝维鋆副教授作为答辩委员。 两位同学依次就其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代元坤同学主要介绍了软骨再生支架的构建及其对骨软骨缺损的原位诱导再生的研究。李慧英同学的论文则主要介绍胶体微粒的形状及光响应性并研究了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两位同学答辩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回答问题准确,获到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各位专家就他们的论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辩委员会老师通过讨论,一致同意两位同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两位同学表达了对老师和同学的由衷谢意,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相信两位同学的圆满毕业也会令各位老师们倍感欣慰。每一届学生毕业的背后都是满满的回忆,有过失落有过沮丧,但在这一天这一刻是收获。最后祝贺两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再创佳绩!
2016年9月18日,四川大学顾忠伟教授应高长有教授邀请,在高分子大楼228报告厅给我系师生做了题为“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Supramolecular Dendritic Systems as Efficient Nanoplatforms for Tumor Treatment” 的精彩报告。顾忠伟教授是国家973计划生物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1999-2004,2005-2010,2011-2015),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 顾忠伟教授首先介绍了树枝状分子在药物传递中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脂质体和大分子载体中树枝状分子的优势。然后,再对这个树枝状分子进行氟化,在一定的氟化度下,相对于没有氟化的分子,氟化分子可以有效的传递DNA和siRNA,并且载体更加容易穿过细胞膜,传染效率也更高,从而达到抑制癌症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树枝状分子的氟化程度非常重要,能够控制对DNA和siRNA的携带与传递效率。最后,顾忠伟教授还介绍了将树枝状分子本身制备成抗癌药物的研究。以POSS为核,经过精准的化学合成,将多肽合成至特定代数的树枝状分子,在末端用氨基酸进行精准的取代,制备得到了具有抗癌作用的树枝状分子药物。顾老师的精彩报告使在场的同学都受益匪浅,引起了师生们的激烈讨论。 顾忠伟教授的精彩报告让我们对于树枝状分子的应用和肿瘤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我们之后的科研也有很多的启发。 图/文 沈涛
2016年9月26日,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W)的燕云峰博士应高长有教授邀请,在高分子大楼228报告厅给我系师生做了题为“Controlling Macromolecular Complexity of Materials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of Degradable Polymers for Cancer Selective RNA Delivery”的精彩报告。 燕云峰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治疗性核酸递送体系新材料的构建和发展。早期燕博士集中在高分子物理化学领域,2012年以前在Massachusetts Amherst大学做博后期间,对天然蛋白质混合物的络合和凝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12年到UTSW开始将高分子化学的背景应用到传统医学领域。报告中燕博士主要介绍了2012年以后的研究工作。报告中介绍了燕博士构建了含有超过一千种功能聚酯的组合高分子库,发现了几种无配体的聚合物纳米粒子,这些特殊构建的纳米粒子可以实现siRNA对癌症细胞的选择性传递,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太大作用。燕博士的精彩报告使在场的同学都受益匪浅,引起了师生们的激烈讨论。 燕云峰博士的精彩报告让我们对于药物递送体系的构建和肿瘤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我们之后的科研也有很多的启发。
【通知】张兴栋院士报告更改时间至11月3日(周四)下午3点半,地点不变
2011年11月1日上午8点半,斯坦福大学的Gerald Fuller和Bo Wang教授来访课题组,并召开了工作报告交流会。 首先,我组学生依次对所作工作进行了汇报,郑鸿浩报告了表面粗糙度不同的两面粒子的制备以及在细胞选择性方面的应用;吴赛报告内容关于聚合物刷长度梯度材料的构建及其对细胞迁移的调控;李旭光关于巨噬细胞不同表性以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做了报告;于珊报告了关于构建选择性诱导内皮细胞迁移的材料表面的工作,张文博报告了关于表面形貌可pH响应的微粒对于促进胞吞的作用及其在光动力治疗方面的应用。Gerald Fuller和Bo Wang教授对每个做报告的学生的工作作了深入的交流,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接下来Gerald Fuller教授对其于不同的流体模型对内皮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的工作做了简短的报告,并与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做了进一步的交流。最后交流会圆满结束。 图/张艺仙 文/张昊岚
2016年11月2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Christopher Siedlecki 教授应毛峥伟副教授邀请,于高分子附楼报告厅为我系师生做了名为“Engineering Surfaces for Improved Blood Compatibility”的主题报告。 Christopher Siedlecki 教授于1996年获得凯斯西储大学的博士学位后,近20年来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抗血栓形成和生物纳米技术领域,并已经在相关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报告着重介绍了FXII和FXIIa的相互转化路径以及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亲疏水性、化学组成等,对蛋白激活、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影响。Christopher Siedlecki 教授全场报告精彩纷呈,在场师生踊跃发言,学术氛围浓厚。 Christopher Siedlecki 教授的报告使我们对材料表界面物理及化学性质对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有了全新的认知,相信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也能够有较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图/ 罗宇 文/王雪梅
2016年11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应沈家骢院士、高长有教授邀请,在高分子大楼228报告厅给我校师生做了题为“生物材料对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的调控和诱导作用”的精彩报告。 张兴栋教授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从1983年开始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用植入体的研究。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兼任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主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张兴栋教授于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陶瓷及涂层研究,研发出系列化产品;于国际率先发现并证明无生命的磷酸钙陶瓷可诱导骨形成,建立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雏形;为开拓发展新一代生物材料的新途径作了开创性工作。 本次报告中,张兴栋教授从材料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材料学因素如材料表/界面形貌、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等对细胞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分化的诱导和调控行为,强调材料表/界面性质而非本体在组织原位诱导再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十三五计划中关于建立“材料基因组”的远大目标,而这需要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去实现。报告后,张兴栋教授就“什么才是正确的科研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和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探讨了生物材料降解性、“材料基因组”计划现状等问题。 图/楼栋 文/冯雪